籴【籴糴】(dí)
“籴”,繁体写作“糴”。会意字,今文从入,从米。
“糴”从入,另一部分从米,从翟。“入”指进入,收入;“米”“翟”相合是谷名。“糴”的本义为买进谷物。《说文·入部》:“糴,市谷也。”“糴”由“入”、“米”、“翟”组成:“翟”是一种山鸡,山鸡将米啄入肚里为“糴”,为进入之意。另外,“翟”为“耀”省,为显示、明显。“糴”字从“翟”,强调因买进而显得多出来。
简化字“籴”从入,从米。“米”为谷类或其他植物子实去壳后的名称,此处为粮食的统称。“入”“米”为“籴”,为买入粮食之意,与“粜”相反。
古代中国,往往是以囤粮多少来评价贫富的。有些地区更是以吃什么样的米来评判生活水准。在两广地区就曾有“烧荷材,籴白米”的说法。以前,无论茶肆酒楼还是家庭都以木柴为燃料,荷柴以其纹理顺,好破、好烧、烟少无异味等优点而成为柴之上品;白米是经过精加工的优良稻米,色白而香。荷柴和白米的价钱很高,买得起的自然就是富贵人家了。籴米不但可以成为评判贫富的标准,还是一种惩罚的手段,清代的《公议敦本户规条》就通过限制或禁止籴米,对违法犯罪、伤风败俗者进行惩罚,如“盗卖祖坟公产,盗砍荫木者永不准籴”、“妇人打街骂巷不守规法者,停籴一年,改过次年准籴”等。
籴米作为判断贫富的标准和惩罚过错的手段,反映了我国历史上粮食生产、供应的落后和严重不足。几千年来粮食一直都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命脉,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深谙“民以食为天”这句话的分量。不过,百姓们首先关心的不是吃什么,而是够不够吃。谁能解决百姓温饱,谁就是百姓心中敬奉的神。
福建泉州就有一座建于明代的“粜籴庙”(“粜”读“tiào”,意为卖米),庙中供奉的既非神仙,也非什么大人物,而是唐代泉州的米粮商人李宽。因为他一生乐善好施,常以赈灾救民为己任,平时“贩籴平粜”,取息甚低,荒时开仓赈饥,分文不取,深受百姓爱戴,被立庙供奉。至今泉州流传着赞颂他的楹联:“广平施众德,粜籴利民生。”
另还有“和籴”一说,即官府和农民之间的粮食交易。北魏孝明帝时“收内郡兵资与民和籴,积为边备”,为“和籴”之始。政府以较时价略高的价格收买谷物以省漕运。其本意为官出钱,百姓出谷,两和商量,然后交易。但因官府常不能以市场价格收买谷物,故百姓不愿出售,于是官府遂将应籴之额强迫征购于民,而仅付以低值货币或杂色布帛,违者还要遭鞭挞。
粮食的充足和丰富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础。《吴越春秋》里有“文种请籴”的故事。文种是勾践的得力谋臣,他到吴国去“请籴”,一边流泪一边说:“越国今年水旱不调,年谷不登,路有饿殍。乞求大王能大发慈悲,借给我们粮食,拯救越国于危亡之中!”吴王夫差听了很是同情,就借给越国“粟万石”。第二年,越国不但如数归还,而且还是上好的粮食,吴国就用这些粮食做种子,谁知这些粮食都是事先炒熟了的。这一年,吴国颗粒无收,哀鸿遍野,全国上下一片混乱,越国趁机举兵,吴国遂被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