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得】(dé、děi、de)
“得”,会意字,甲骨文从彳,从貝,从又。“彳”为二人并列慢行;“贝”为贝壳,是古时流通的货币,是钱财;“又”的甲骨文是手的象形。
“得”从彳,从又,表示与人的行为动作有关。“彳”、“贝”、“又”相合为“得”,表示人有行动会有所收获,人参加劳动会获得财富。“彳”在前,手上持贝,寓意只要付出劳动和心血,手中必然有所得。《说文·彳部》:“得,行有所得也。”本义为获取,接受,音读“dé”,如得利、得失、得益、获得、取得等。有所得,心中自是欢喜,故“得”又表示满意之意,如得意忘形、扬扬自得等。“得”还有适合之意,如得当、得法、得体。进而引申指完成、实现,如得逞、得志等。“得”之诸义,皆为有所收获。“得”是个多音字。读“děi”时,表示必须、需要的意思,如“你得好好干”。读“de”时,是个助词。
“得”引申为好处和成功。“得算”指计谋成功;“得策”指谋略得当。得到珍贵的东西以后,人心中不免沾沾自喜,脸上也露出得意之色,“得”引申为得意。古人认为人生最得意的事情有四宗:“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有人把这首诗改成:“久旱逢甘霖——一滴;他乡遇故知——债主;洞房花烛夜——隔壁;金榜题名时——做梦。”四大得意变成了四大失意。可见,得失仅一步之遥。
得意的时候人们或是乘兴游览:“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或是会聚欢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失意的时候,人们则会借酒浇愁:“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或者避世退隐:“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得意和失意、得到和失去、成功和失败、愉悦和痛苦……命运的不同造成了人间一幕幕的悲喜剧。但无论是得意时的欣然接受,还是失意时的努力排解,只要不患得患失,都不失为一种健康的心态。
有所得则必有所失,有所失则必有所得。“得”与“失”既对立又统一。“得”与“失”共同构成了有缺憾但又丰富多彩的人生。有时候,得到了,内心并不轻松;有时候,失去恰恰是一种解脱。人们常说的“舍得”二字就蕴涵此意。一个懂得舍弃的人也是一个容易得到的人。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舍中就蕴含着得,没有舍,哪有得?
“得”是“双人”“得”。所以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得,而是双方甚至是大家的共得,是互利双赢。人际关系是相互的,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损害他人,最终也将伤害自己。“欲立而立人,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得”中有“旦”,旦为朝日。人生苦短,宝贵的青春时光更是转瞬即逝。因此,一个人若想有所得,就要趁着年轻,珍惜时光,勤学多思。同时还要抓住有利时机,把握每一个关键的机遇,就像农民播种收割要掌握时机、商人买卖投资要掌握时机一样。对时机与关键的把握不同,得失也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