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真情*故事总第2679期 >2014-06-29编印

母亲的心结
刊发日期:2014-06-29 阅读次数: 作者:张瑞花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母亲生于1936年,现年78岁的她打小在兵荒马乱中度过,饥饿和恐惧是她的家常便饭,但她记忆最深的却是饥饿。她经历过两次饥饿,一次是40年代军阀阎锡山统治时期,阎锡山养活着大量军队,为了战争,他不管人民死活,每天无休止地向人民征粮要粮,逼得母亲一家只能靠粗糠加野菜度日,好在她们母子四人都挺了过来。第二次饥饿是1959年——1961年的大锅饭时期,这次饥饿使母亲的舅舅(我的老舅)命丧黄泉,成为母亲永远的心结。母亲当时是太原市太行仪表厂工人,老舅是本县同戈站村农民,可能是农村的食堂条件更差吧,老舅曾三次步行到太原,找母亲要饭吃。第一次,母亲单位的食堂管理松散,母亲打发老舅吃饱喝足后还偷偷地给他怀里揣了十来个白花花的大馒头。没过几天,老舅又找到母亲,这一次食堂有了规定,不准职工带家属到厂里吃饭。(大概当时这种现象已很普遍,厂领导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厂里不仅有了规章制度,门口还设了警卫监督)。这一次母亲只得拿自己的工资去外面给老舅买高价馒头。可是没过几天,老舅又来了,这一次老舅大概是太饥渴了(一个平日没有半点油水的人,从村里走到太原,能不饥渴吗?),他没等母亲想到办法,就把母亲同事的稀饭抢过来一口气喝个精光。母亲的同事极其不满,不管母亲怎样赔礼道歉,那个同事就是不依不饶,最后反映到厂里,母亲在大会上受到批评并做了检讨。(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里,有什么东西能比一碗热气腾腾的稀饭更有价值呢?难怪那个同事不肯给母亲面子了)。事后,母亲很难为情地告诉老舅:舅,您以后别来了,我也实在没有办法了。母亲从此再也没见过她的舅舅,因为老舅回家没几天就死了。母亲断言,他是被饿死的,他一定是被活活饿死的。据母亲讲述:在那个年代,常有孩子们饿得耷拉着脑袋,靠着门扇或是躺在地上,咿咿呀呀哭个不停,有时甚至饿得连哭的力气也没有。试想,在那种情形下,家里有口吃的,做父母的能吃进嘴里吗?老舅家有五个孩子,有点吃的他自然舍不得吃都留给孩子们了。他三次徒步到太原找母亲,一定是饿极了,一定是再没别的活路了。每每说起当年的情形,母亲总是泪流满面,每每有点好吃的,母亲总是感叹:你老舅能活到今天就好了!我知道,老舅的死是她心里解不开的结,她不肯原谅自己,更不肯原谅那个年代。我知道我安慰不了母亲,只能听她静静诉说。虽然我从未见过老舅,但从她的诉说中,我依然能想象到一个衣衫褴褛、弯腰驼背的老头子徒步走到太原找母亲要饭时的可怜相。
  为了吃个馒头,徒步行走几十里;为了孩子不饿死,自己被活活饿死,这些事在今天的人听起来多么不可思议和难以置信,可是它就发生在母亲身边,发生在母亲的亲舅舅身上。
  六十年代,一个苦难的年代,一个让母亲这代人伤痛而刻骨铭心的年代,逝者已逝,我们的心痛换不回他们的重生,惟愿曾经苦难的他们在天堂里和现在的我们一样衣食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