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祠】(cí)
“祠”,形声字,从示,司声。
“示”的甲骨文像用两块石头搭起的祭台形,用以供奉神主,本义为祭祀神主,表示祭祀的场所;“司”有掌管、主持之意,以示位高辈长。“示”“司”为“祠”,意为供奉祖宗、神灵或有功德之人的场所,如祠堂、先贤祠等。作为供奉祖宗的场所,“祠”是宗族权威的象征,凡属宗族内部的大事皆要在宗祠内解决。
《说文·示部》:“祠,春祭曰祠。”春天的祭祀叫“祠”。因为春天是四季之首,表示一年的开始,耕作之时的到来,于是要设立祭坛祭天祭地,以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人们在春天里对一年光景的美好期待。
“祠”作为供奉神仙或祖宗灵位的地方,是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一般根据供奉对象的不同,“祠”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如黄山上的“月老祠”主管人间男女的婚配,因此祠堂历来被视为情人的圣地。供奉帝王的为帝王祠庙。如位于太原市的晋祠,为古代晋王之祠,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的。
除了供奉神灵、著名历史人物、王侯将相等的公众庙祠,还有供奉自家祖先一类的家族祠堂。古代的家祠最初都是小规模的。而到明朝世宗时期,皇帝采纳大学士的意见,终于放宽了对宗祠建设的限制。于是,“庶人无庙”的传统由此而破,民间的大户大族争相为自己的列祖列宗设位祭奠,时时供奉。这才出现了大规模的家族宗祠。
大家族的宗祠不仅是举行祭祀祖先仪式的地方,常常还是族人集中处理族中事务、执行族规家法的场所。竹溪沈氏的《祠规》中记载:“凡有族中公务,族长传集子姓于家庙,务期公正和平商酌妥协”。宗祠祭祀仪式都非常隆重,而祠堂本身也成了尊崇祖先的象征,更是集宗教、伦理、道德、法律于一身的场所,不容半点亵渎。即使是平时,族人从自家宗祠门口经过,都要下车下马,以示恭敬。祭祀时,都由一族的长辈带领,按照身份尊卑排列,行礼时不可嬉戏谈笑,甚至对队伍排列的整齐程度都有严格规定。在旧时,女性地位低,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家族中的女性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没有资格进入祠堂。即使在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时,女性也被排除在外,除非触犯了族规,被押到祠堂中接受惩罚。旧时有些女子因为不守节操,就在宗祠里受到族中长辈们的集议惩罚,像“沉潭”、“进猪笼”之类残忍的手段,就是宗族惩罚的流行方式。古代的宗祠在一姓氏家族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相当于“衙门”,带有一些“公堂”的性质。这种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习俗,独立于常规的行政秩序,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某种类似于宗教组织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