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周末*人物总第2676期 >2014-06-22编印

医者,须怀仁心善念,以仁术济世济民。
仁心护生命 妙手解危困
——记我县马峪乡卫生院副主任中医师梁钢诚
刊发日期:2014-06-22 阅读次数: 作者:李晓雪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去年热播的电视剧《心术》,讲述了发生在某医院神经外科一群医护工作者身边的一系列故事,向观众传递了“真善美”与“信望爱”。“心术”之“心”,便是医德;“术”则为“良术”。在我县马峪乡,有这样一位中医大夫,扎根基层四十余年,虽没有轰轰烈烈的伟业,但是他用真心付出了对当地村民的爱,用真情打动了方圆十多里的村民。他就是马峪乡卫生院的副主任中医师——梁钢诚。
  梁钢诚,出生于名中医世家,现为政府授予清徐县名中医,副主任中医师,祖父梁子和先生是近代山西医学名家,供职于山西医学传习所(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理事)。其父梁廷鸿,建国初期为清徐四大名医之一,早年家贫,遂弃学业,拜梁子和先生为师,专志学医,并以优异成绩取得国医资格,曾受聘于太原“保元堂”、“体延堂"”。
  父亲梁廷鸿在文革期间多次被打倒,住学习班、下放劳动改造。期间,他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医术失传,便将期望寄托在当时年仅12岁的儿子梁钢诚身上。
  一开始,父亲梁廷鸿利用在学习班的空闲时间,凭记忆将一段段中医经典以简体字默写出来,借中午送饭的机会,把写好的方剂、中药歌诀让母亲带回家中,监督梁钢诚学习,要求他每天背诵一首歌诀。
  “越往后越难,常常刚背会新的,旧的却又忘了。”梁钢诚告诉记者,因为贪玩,他小时候没少挨父亲的揍。有一次,天刚蒙蒙亮,父亲就叫醒他,要检查前一天的背诵情况。但年纪尚小的他当时只顾着跟村里的同伴玩,忘了背汤头歌诀,于是偷偷拿手电筒在被窝里照着书念,想糊弄过关。没想到被精明的父亲发现,狠狠得揍了他一顿,还关了三天禁闭。类似的事情发生过几次后,来找梁钢诚玩的同伴逐渐变少,他的心也逐渐静了下来。
  初中毕业后,由于父亲的历史遗留问题,梁钢诚失去了上高中的机会。无奈之下,他只得跟随父亲在西梁泉村卫生所学医。“那个时候,父亲看病,我负责抓药。”回忆起最初的“行医”经历,梁钢诚至今仍记忆犹新。
  1974年,梁钢诚终于盼来了一次人生转机,村里有一个推荐上学的指标。这一次,命运之神终于眷顾了梁钢诚,他被推荐到山西省中医学校上学。经过学校两年时间的系统化学习,毕业后原本可以分配到省城医院,但他要求回马峪乡卫生院,回到父亲身边把自己所学的中医理论、父亲的临床实践经验和外祖父的秘方总结传承下来。至此,他再也没离开过马峪乡,一待就是近四十年。
  当时由于条件有限,梁钢诚又自费订阅了中医报刊8、9种,不断充实着自己的中医理论知识。截至目前,他已在各类中医杂志上发表论文9篇。
  就在记者等待采访梁钢诚的时候,他正给一位脑梗塞病人治疗。这位病人姓常,58岁,杨房人,半年前患脑梗塞,生活不能自理,经梁钢诚用家传的药方结合现代诊疗方法治疗3月后,行如常人。旁边一位病人家属插话对记者说:“梁大夫技术真神,喝凉药也能挽回一条人命。”
  果真如此吗?梁钢诚哈哈一笑,说:“没那么神。”原来,在2007年的大年初二,一位马姓老者消化道大出血,在医院输血用药均无济于事,医院甚至通知家属准备后事。回家后,老人儿子希望梁钢诚去看看,尽尽最后的努力。一番检查后,梁钢诚用中药煎汤放置于冰箱内,给老人凉服后第二天便成功止血,又经输血后,老人现已逐渐康复。
  谈及四十年的行医经历,梁钢诚告诉记者,基层医院不如大医院设备齐全,专家云集,看病全凭技术和临床经验。如在10年前,邻居一小女孩患肾病综合症,在省城大医院确诊后,家庭经济拮据无力支付高额的医疗费,便在当地四处求医,但又不见效果,最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患者的奶奶、父母一起找到同村的梁钢诚,希望他给想想办法,救救孩子。“当时小孩已经腹水,肚子明显胀大。”梁大夫回忆说,虽然以前双方有矛盾,但看到一家三代求救的眼睛,他实在狠不下心,决定试一试。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梁钢诚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精心总结经验,用家传秘方一次次将患者从死亡的边缘强拉回来。如今,当年的小女孩已经成长为大姑娘,身体也已完全康复。
  而在梁钢诚近四十年的行医过程中,类似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期间,梁钢诚总是把百姓的病情放在第一位,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在患者百姓中树立起了可亲、可信、可敬的形象。“大儿子也从事医药行业。”采访结束时,梁钢诚欣慰地告诉记者,他的儿子梁国耀正在清徐县经营自己的一家药店,现在他的任务就是将自己的“家传绝活”传给儿子,留给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