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古路改建后,我的村庄离县城——清源越来越近,骑自行车大约20分钟。可是村村通油路,公交停门口,出行骑车的人却越来越少,自行车、摩托车竟然成了农家庭院的摆设。出于好奇,重在锻炼,周末清晨,迎着微微西北风,我从家里出发,一路走到县城。
步行走捷径,从村里到县城要先上汾河大坝,坝堰上铺着水泥路面,太阳能路灯站立两旁。走在坝堰上心情真舒畅,听左边河水在歌唱,看右边葡萄爬满架,坝坡上的野花散发出阵阵清香让你陶醉。路上几乎没看见什么熟人,也许是车子多了,行人少了,我竟觉得自己倒成了一种风景。跨过榆古路汾河大桥,进入清源境内“焦炉机器隆隆响,车站公交客运忙,醋浪袭人何处作?墙高难挡紫林香”。
50分钟的行程,让我边走边想起小时候,妈妈领着我和妹妹走路去县城的情景。那时候交通不便,道路崎岖不平,穿过村西河弯地的一片防护林,绕河滩,躲车辙,走过河上的柴桥,爬上西岸,经西木庄村直达县城。在路上去县城购物或做生意的,肩挑担子,手推木式独轮车的人时而可见,这是一条去县城的必经之路。夏天洪水泛滥,柴桥被冲走,人们只好渡野船或人背人过河,冬天河水封冻,人们为捷径不走柴桥,踏冰而过。
清源历来是一个集政治、文化、经济为一体的中心城镇。随着社会的科学发展,乘改革开放的东风,与几十年前相比县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改造,房屋拆迁,原来的旧街道名称、老字号商铺渐渐地从人们的记忆里消失了。如今的县城富饶而美丽:“文源十里路无头,楼入云端不见收,湖水轻盈抛媚眼,花红柳绿献温柔。”现在人们生活好了,运动少了,两条腿也变得懒了,自行车也变成电动车了。我觉得人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时间走一走有啥不好,走路是最好的运动,从走路中寻找不一样的感觉与乐趣。
我到了县城,游怡心园,逛商贸城,在水泵厂门口吃了一碗凉皮,然后便回了家,还是走路,还是那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