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下午,老龄委及《清徐老年》杂志的几位前辈、领导和朋友来徐沟为老同志们送这个季度的新书,顺便进行了一次小型座谈。送走他们后,我又想到了有关历史和文化的一些问题。
我个人很喜欢历史和文化,但很长一段时间,除了几句“以史为鉴”之类的空话大话外,我体会不到历史和文化的具体作用。现实就摆在那里,熟谙工商管理,可以做总裁;技术娴熟精湛,可以成精英;精通仕宦之道,可以做官员;长得漂亮又能说会道,可以做公关。不说高层,到底层,有A型驾照,可以跑运输;有栽培技术,可以植树种花;就是会做木活、砌地砖也好,可以搞装潢。收益都是看得见的。所以孩子们报考专业的时候,很少有首选历史文学之类的。
这也怨不得人,傻子也知道先得吃饱饭。那些历史呀,文化呀,研究得再深入再透彻,无非是将什么历史提前了多少,证明了什么时候就有了什么出产,或者谁的祖籍是哪里等等,能当饭吃吗?
那天在座的有一个附近村里的前辈,他说《清徐老年》和《清徐》很受村民的欢迎,如果有哪一期上面刊登了他们自己的村或他们认识的人,村民们就会奔走相告:你看咱村或人家谁谁谁上报纸杂志了。如果这些内容宣扬了正能量,那更是再好不过。被写到的人,自己觉得很光荣,他会要求自己做得更好;周围的人,有了榜样,也会对照自己或反省自己,进步或者改正。
他还举了一个例子,说村里有一个老人,他自己67岁,精心照顾着自己90多岁的老娘,端屎倒尿,洗衣做饭,都他自己来。老人已经坐不住了,想看电视,他就坐在一起抱着他妈看。他说这是这个家庭的传承,现在的老娘年轻时就非常孝顺,苦活累活都她干,有一次需要下水,她不让公公婆婆下去,她自己下。她常说的一句话是“爹妈不能不管,爹妈怎么能不管呢”。他讲这些事的时候,我一下子明白了历史、文化以及传媒的意义。
历史和文化会形成传统,传统不是刻意营造和策划规定的,是潜移默化的渗透。一个家庭里,前辈怎么做,后辈怎么学,他们有一致的行为准则,认为事情就应该这么做。这里的“应该”,不来自外界的约束,而是内心的自觉维护。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集体是这样,一个民族也是这样。因此,一个民族的历史大致可以决定组成这个民族的个人的为人处世。它宏阔,人民就大度;它向上,人民就进取;它求真,人民就务实;它负责,人民就担当;它明辨是非,人民就荣辱分明;它脚踏实地,人民就安分守己。所谓的“上行下效”,“上”指上层,也可指前期。
还有传媒。我特反感那些财大气粗的媒体,拥有得天独厚的人力财力资源,拥有高级设备和优越的宣传平台,整天就从全国各地收罗线索,做一些低俗无聊的报道,靠猎奇来吸引观众,根本就没有弄明白它自己的教化作用。
其实群众最容易从身边的人事中获得教育。人人都愿意被肯定,这是一种本能。只是因为个性见识生活环境有别,有的人没有正确清晰的处事标准,有进步落后之分。身边有了学习的榜样,人会自觉地向他们看齐;这样的典型得到肯定,人就会明白原来那些被光环笼罩的人距离自己并不遥远。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了许多年,获奖的人极有限,可大家身边并不缺少那样的道德楷模,而且人人都可以成为那样的人。和谐社会不是喊出来的,全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才是构建真正和谐社会的根本。
地方性媒体就可以产生这样的意义,而这取决于那些策划编辑的人。
当时,我们赵书记说了一句话,他说:“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这倒是提醒我想到了坐在一起的这些人。
那天30多度的高温,几位老人,几位杂志主编,几位老龄委领导,中午2点多出发,带着一摞新出的杂志,来到我这样一个促狭的陋室,就是为了把杂志送给几位作者,并征求他们的意见,探讨如何做好乡村老年工作,如何办好这份小小的杂志。
我们这样年龄的做这样一些事情的人,还能有什么“欲”可求?养心倒是真的。
我早就琢磨过了,我所结识的人,年过半百的,年过古稀的,许多人都在耕耘(就用“耕耘”吧,要不能说什么呢)默默无闻,勤勤恳恳,功名利禄早已不在考虑的范围了,要不就不会在这样一个劳心费力就是不产生经济效益的圈子里瞎混了。
那么,他们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我是近年才知道,我们清徐县是有“文化强县”的荣誉的。那么,他们可算是强县的支撑吧。假使没有那么崇高,起码,是追求了对得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