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之际,我们来到黄崖洞,缅怀先烈。
车行驶到上赤峪村,便到了黄崖洞山脚下。弃车步入黄崖洞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雄伟高大的牌楼。牌楼正中,邓小平同志于1985年3月亲笔题写的“黄崖洞”3个苍劲有力的金色大字赫然在目。伫立于此,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是啊,邓小平同志为黄崖洞的题名,既是对这里昨天的怀念,也是对这座大山的褒奖。望着这座高大古朴的牌楼,环视拱卫它的悬崖绝壁,每个人的心底都会升腾起“黄崖洞保卫战”的历史烽烟。
黄崖洞地处我省长治市黎城县北部45公里,这里海拔1600多米,奇峰突兀,怪石嶙峋,因陡壁上有一个天然山洞叫“黄崖洞”,读简介可知,这座方圆10多平方公里的大山,就因它而得名。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华北敌后最大的兵工厂。1939年7月,八路军总部军工厂将榆社韩庄修械所迁到黄崖洞水窑口进行扩建。半年后,发展成700多人的兵工厂。该厂生产的步枪、刺刀、掷弹筒、五0炮等各类武器和弹药,年生产量可装备16个团。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我们沿着牌楼石阶,进入从东南面进山的唯一通道——瓮圪廊。瓮圪廊双峰耸立,直逼云端,东西长0.5公里,南北宽仅丈许,是一“S”型天然山廊。一股不竭的山泉在廊底潺潺流淌。抬头仰望,千仞绝壁,并立欲合,只见蓝天一线。一架依山开凿的石梯,从北边的险壁上伸出来,倾斜而下,把我们接住。石梯高达120余级,分上下两段,中间有吊桥连接。我站在吊桥上,仰视头顶,千丈峭壁,高耸入云;俯瞰身下,百丈深渊,碧水翻旋。在军事上,瓮圪廊可算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关。当年在黄崖洞保卫战中,17岁的八路军小号手崔振方就在此凭借天险,只身守卫南口阵地观察哨,用兵工厂自制的马尾弹120多枚,打退了日军数10次进攻,歼敌10余名,最后壮烈殉国。
有诗颂曰:
云崖险峰一线天,断壁幽谷泻银泉,
英烈肝胆照青史,太行浩气万古传!
穿过高山公园,沿着景区光洁的石阶攀上正西高地,9组宽阔笔直的青石台阶,呈一轴线,耸峙在我们面前。台阶两旁栽满了红艳欲滴的鲜花和四季长青的松柏,远远望去,简直是一道倾斜而上、红绿相间的长廊。长廊的尽头,便是松柏掩映的烈士陵园。“七一”前夕,游人如织。人们三三两两,或是在高高的纪念塔前摄影留念;或是在圆形的烈士公墓前,献上一束束山花;或是在认真地抄写薄一波、戎子和、杨秀峰、李雪峰、欧致富的题词;或是在纪念馆里重温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
站在烈士陵园向东北远望,嗬!好一道黄崖峭壁,横直东西,,巍巍逼云,黄崖洞就高悬在它的峰腰之中。我们顺着红石片铺就的“之”字形小径攀援而上,登上洞下平台。然后又提气屏息,扶着铁制悬梯,颤颤惊惊,汗流浃背,进入洞内。这座天然石洞,高25米,宽18米,深72米,口小里大,浑然天成。石洞尽头,两条昂首摆尾的雕龙横卧在洞壁的顶部,似在向络绎不绝的游人讲述着一个美丽的的神话。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一条黄龙在此替天行雨。每逢天旱,洞中的黄龙就摇身而起,半身出洞,一股黄烟吐出,便化作团团阴云,倾盆大雨。久而久之,黄龙吐出的黄烟把洞口的悬崖都熏黄了。故而,黄崖洞又称“黄龙洞”或“黄烟洞”。这座天然石洞,在抗战时期,储藏过兵工厂的枪弹,也储藏过八路军的神威!
沿着山间小道向西南行进,就是当年水窑口兵工厂的旧址。我们在这个大约两平方公里的山间盆地漫步,看到的是1985年当地政府根据兵工厂老工程师的回忆,按原样修复的机工房、锅炉房、装配车间等。厂房外墙上写着“誓把鬼子消灭光”之类的标语。厂房里,用蜡像复原了八路军战士制作枪炮弹药的场景。这里的每一座红石建筑,每一道断壁残墙,每一寸土地,都浸染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左权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心血,印记着中国革命艰辛的脚步。
啊,黄崖洞!昨天,你以自己的擎天巨峰,在这里筑起了抗击倭寇的铁壁铜墙;今天,先烈的音容笑貌已化作青山绿水,你又以自己壮美的风采,迎接五湖四海的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