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挫】(cuò)
“挫”,形声字,从手,坐声。
“挫”从“手”表示与行为动作有关;“坐”是一种向下的动作,是物体向下施加压力或施力时产生的反作用力。“手”“坐”为“挫”,表示双手对物体施以相反方向的力量,意在使其折断。《说文·手部》:“挫,摧也。”本义为折断、摧折。“挫”从手,从坐,又意为事情遭到压力,从而停止不前,表示不顺利,如挫折、挫败、挫阻。“挫”是向下的动作,而受挫后人通常情绪压抑、低落,故“挫”也指按下,特指将音调降低,如抑扬顿挫。
《老子》:“或挫或隳。”意思是有的被摧折了,有的被毁坏了。《国语·吴语》:“而未尝有所挫也。”这里的“挫”为摧折之意。辛弃疾《卜算子·齿落》:“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了看,舌在牙先堕。”越是坚硬的东西就越是不坚牢,而越是柔软的东西就越是难以摧折。不信你张开嘴巴看看,坚硬的牙齿脱落了,柔软的舌头还在呢。这样的比喻既风趣易懂又富有哲理。
“挫”还可用于描述身体弯曲的动作。如鸟在开始飞翔的时候,身体要先弯曲一下,凭借脚蹬地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来飞翔,所以人们在形容鸟起飞的时候,常用“一挫身,向远处飞去”来描述。
“挫”做动词,表示使减小规模或降低程度。如“挫敌人的锐气,长自己的威风”,意思是降低敌人的锐气,增长自己的威风。一件东西折断后便被损坏了,人做一件事情没有成功就像折断一件东西一样。由此,“挫”引申为失败的意思。人的一生遇到挫折是难免的,关键是采取什么样的态度面对。
“挫”从坐,可以引申为遇到困难,先停下来做一番思考,找到失败的原因,将其克服,从而实现目标。而那种“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的沮丧态度,那种妄认“平地也会自生铁围”的消极人生观,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当铭记“跌而不振,则悔之亡及也”(晁错《言兵事疏》)的谆谆教导,拥有“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梁启超《新民说》)的豁达心胸,历练自己具有“敢云阅历多艰苦,最好峰峦最不平”(袁枚《随园诗话》引)的豪情壮志,从容面对挫折,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勇往直前。
人在受到挫折打击之后都会受到一定的伤害,所以“挫”还可引申为挫伤、折伤之意。《淮南子·时则》:“锐而不挫。”大意为尖锐锋利但是没有被挫伤。《荀子·解蔽》:“蚊虫之声,闻则挫其精。”意思是说即使是蚊虫鸣叫的细微的声音,听到了之后也会挫伤人的精气。这种说法源于传统养生术中的理念,即讲究反观内视,不执着于外物。因为眼观外物、耳听它声也是一种消耗。所以只有反观内视后,才能够守住自身的精气,颐养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