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文史*天地总第2661期 >2014-05-18编印

每周一字
刊发日期:2014-05-1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词【词詞】(cí)
  “词”,繁体为“詞”。形声字,从言,司声。
  “词”从言,表示与语言文字有关;“司”有掌管、统治和管理之意。两者相合,寓意统治语言、构成语言的基本元素为“词”。《说文·言部》:“詞,意主于内而言于外也。”词,意义寄托在语词之内而通过声音表达在外。“词”的本义为言辞。言词、词句是用来表达个人真实情感的,如果用言词、词句表达的不是真实的情感与想法,而是找借口,那么这个“词”就是“托词”。《镜花缘》第六十三回:“惟恐他人无故那肯就受,却以近日多病不能应酬为词。”疏于应酬借口生病尚有情可原,若编造谎言被人戳穿,理亏而无言以对就会“理屈词穷”;有的人长于舌辩,东拉西扯说个不停则是“振振有词”。在审判的公堂上,双方当事人都要分别陈述各自的理由,若把所申辩的内容写在纸上,则为词讼。其中的“词”指讼状。《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正值向知县出门,就喊了冤,知县叫补词来。”按照程序,喊冤之后就得递交一份词状。“词”还做动词用,表示说或告诉的意思。《礼记·曾子问》:“其词于宾曰。”其中的“词”就是告诉的意思。
  “词”又指诗文中的词句,如姜夔《扬州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词”进而又泛指戏剧、讲唱、歌曲等艺术中的语言,如歌词、戏词等。唐诗与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双峰”。唐诗是唐代文化的瑰宝,而宋词也有“一代之文学”的美称。词最早诞生时是配乐歌唱的,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故又名“长短句”。后来,词不断雅化为文人的案头之作,不再配乐歌唱,因此与一般诗歌的功能相差不多了。词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或作两片)。其中柳永的慢词在宋代非常流行,四方传唱,敏若风雨,有“凡有井水处,无不歌柳词”之誉。词因风格的不同而分为两大派:一是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等人为代表;二是婉约派,以柳永、李清照等人为代表。
  “词话”是评论词的内容、形式或记载词作者事迹的著作。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评词的标准“境界说”,并以此探讨词的艺术特征和创作方法,对近代文学产生了较大影响,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史从古代到现代的转型。
  “词话”亦指散文里间杂韵文的说唱文艺形式,是章回小说的前身,起于宋元,流行于明代。明代把夹带有词曲的章回小说叫做“词话”,如《金瓶梅》也作《金瓶梅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