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场上的读书
二战时期,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纳粹法西斯在对犹太人进行残酷折磨和疯狂屠杀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犹太人在那种极其艰难的日子,在随时都可能失去生命的时刻,他们随身携带的竟然是图书。其类型除了《圣经》,还有科学、自然、地理和文学等。面对黑洞洞的枪口,许多人在走向刑场时,手里还紧紧捧握着心爱的书本。对于犹太人虔诚顽强的学风,连纳粹法西斯的士兵也不禁喟然长叹:这是一个真正不可战胜的民族,他们强大的内心力量,足以抵挡射来的子弹。
危城中的读书
1941年至1943年,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被德军围困长达872天,城内平均每天饿死冻死700多人。可令人惊诧和敬佩的是,在这朝不保夕的危难时刻,列宁格勒市图书馆竟然每天照常开放,大量食不果腹、骨瘦如柴的市民,硬是强忍饥饿,坚持汲取着精神食粮;其中一位建筑师在查阅资料时两眼昏花,几乎饿死在椅子上,为的是设计一座迎接苏军胜利的凯旋门……人世间如此高雅的的阅读爱好,如此高洁的爱国情怀,如此高远的理想追求,自然成为列宁格勒人威武不屈、誓死卫国的精神支柱,也成为人类阅读史上难忘的悲壮惨烈的一页。
“学霸”之读书
武汉大学法学院大二学生王悦,以一年借书746本而荣居该校2013年度借阅之星榜首,被人尊称为“学霸”。除去上课时间,王悦每天必挤出四五个小时的看书时间。据他的同学介绍,有很多书他是在泡图书馆时就读完了并没有往出借,如果算上这些,他一年读的书近千本,平均一天近三本。即使这样,王悦也有遗憾:“图书馆一排16个书架,大约4200本书,按照现在的阅读速度和读书的时间,大学四年连一排书都读不完。”王悦平时最喜欢在书架前逡巡,随便取出一本书翻开,如同品尝一道异域美食;而且找书的过程,更像是早已垂涎三尺的盛宴,终于端到了自己的面前。若问他为啥要读这么多书?王悦认为,前人先贤多少世代呕心沥血的思想,处处有富矿,遍地有宝藏,那些我们未曾经历者已有记载,我们未曾预想中早有论争,不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爬,不只是不敬,更是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