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东湖*副刊总第2660期 >2014-05-16编印

明天更好
——写在《清徐》复刊二十周年
刊发日期:2014-05-16 阅读次数: 作者:张见素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二十年,是从襁褓出落成二十岁的青年的过程。若从隔壁看别人家的孩子,只不过一声惊呼:啊,这孩子,这么大了,走在街上都要认不出来了;若是自家孩子,这里的艰辛和滋味就是说来话长了,特别是家境还要略差一些的人家。
  所以,如果说起《清徐》,恐怕是那些清徐报人们更有资格、更有感触,毕竟柴米油盐、酸甜苦辣,百般滋味都在心头。那些从来无关的人,本就是陌路,也就无关下去了。像我,算是隔壁比较热心的邻居,隔三差五见着,但似乎一眨眼的功夫,那孩子就长大成人了,虽然不至于惊呼走在街上要认不出,也不由得要感慨一声:时间过得可真快,这孩子都这么大了!
  我结识《清徐》,是十七年前。那时我刚离开服务了四年的学校,调到现在的单位工作。有一天,一位领导对我说:“写两篇文章给清徐报社吧,没有稿费啊。”
  我是一个恋旧的人,对原单位十分怀念;新来的地方,也还没有适应。因此心里很烦,写了一些文字,大概十分矫情,但报社还是发了。我心里只有感激。之后我知道清徐有这样一份小报,成为它的读者,但在参与方面却表现欠佳。
  流光飞转,再次走进它,已是十四年之后的二O一一年。从那年开始,我常去叩门打搅,它也频频回眸,到今天仿佛家人一般亲切。那里有认识的朋友,不常见,偶尔碰到却非常亲切;还有通过同事有往来的朋友,没见过,却很想念。
  也是通过《清徐》,我认识了许多前辈朋友们。其实从初识《清徐》那时就认识他们了,只是未曾谋面,但一直是一个虔诚的读者。后来得以结识并深交,得到许多提携和帮助,经常感动于他们无私宽广的胸怀和壮心不已的精神,也经常受益于他们深刻睿智的思想和广博独到的见解,这都有赖于《清徐》的牵线搭桥。一个人的路越走越宽,他所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广,往往需要一个契机,《清徐》于我,就有这样一个意义在。
  今天我回头想,假使十几年前有现在这样的觉悟,不至于那么懒散和无聊,我就不会有今天这么多的后悔和遗憾。当时领导的关爱和督促,《清徐》的鼓励和空间,我都没有珍惜,所以现在只有贫乏和恐惧,贫乏是因为人生比较好的那段时光一片空白,恐惧是因为有许多事都想做,只觉得时间不够用。
  看现在的《清徐》,常见许多年轻人的好文章。我年轻的时候,对文字有一种特殊的爱好,几近崇拜。但那时候,物质贫乏,精神环境却非常纯净,这样的爱好不奇怪。在如今这样一个时代,能对文字怀有这样一份真诚,真的很令人感动。曾经有一段时间,我非常怀疑文字的作用,觉得“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真的很在理。事实也在充分证明这一点,身边许多人,做个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做个软件或者考个注册会计证,日子就可以过得很滋润。在这样一个劳心费神却无法产生物质利益的地方跋涉,当真是不识时务。后来我发现,所有的物质都有灰飞烟灭的时候,精神却不会。这一点可以让我们信心倍增。年轻人大可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好年华,珍惜《清徐》为我们提供的这一片天地,只要自己不蹉跎,就会有更深意义的收获。
  如果是这样,每一个清徐报人就是可自豪和骄傲的。我去过报社几次,房子很旧,办公条件很简陋,而且“婆婆”还很多很挑剔,但“孩子”每一次出现在大众面前,你看到他都是光鲜亮丽的,带着一方水土的气息,还带着瀚海书香的气质。为了高薪高职忙碌奔波,不奇怪;安贫乐道执着敬业,在这样的时代,是值得尊敬的。《清徐》有着人所不及的优势:它总在长年岁,但它却可以永葆青春,岁月只会使它成熟,却无法让它苍老。
  年轻的好,就是无论怎样,总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淡妆浓抹总相宜,魅力无穷。
  祝愿《清徐》,明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