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感言
■记者部:秦华
二十多岁的年纪,初出茅庐,便扎营于《清徐》这一根据地,是幸运的。在《清徐》的三年,是我改变、收获、成长最快的三年,是年轻时光里积累、沉淀最多的三年。在《清徐》复刊20周年之际,我在此由衷地感谢《清徐》,我一生的良师益友!
■记者部:陈宏健
非常荣幸,我在最灿烂的年纪加入了报社这个集体。两年来的风风雨雨,我感受着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与温馨,也见证着这个团队一次次的拼搏与奋进,《清徐》的进步与发展。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所学所长为《清徐》增砖添瓦,踏实书写我的职业人生。也衷心祝愿《清徐》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好!
■办公室:田亮
岁月悠悠,春华秋实。追寻二十年所走过的足迹,我们有几多欣喜,几多感悟;面对党和人民的殷殷期盼,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我们深感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传递信息,呼唤理性,捍卫公益,追求美好,鞭挞丑恶,这是《清徐》的办报宗旨;新闻工作是人的生命和新闻的紧密结合,新闻是易碎品,生命也如此,两件易碎品集于一身让我们更加热爱生命,热爱新闻,这是我们的立命之本。
回首过去,我们激情满怀;立足现在,我们意气风发;展望将来,我们信心百倍。
寄语祝福
●董锦章:《清徐报》首任总编
风雨彩虹20年。作为《清徐》复刊的亲历者,目睹她由单一的四开小报发展为多平台的主流媒体,深感欣慰。如今,青春勃发的《清徐》人正以崭新的姿态引领舆论、关注民生、服务大局。衷心祝愿你们在新的征程中再接再厉,续写辉煌!
●范光耀: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
《清徐》是县委的喉舌,是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展示清徐形象的重要窗口,复刊20年来,为清徐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和欢迎。祝《清徐》越办越好,争取更大成绩。
●李中: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清徐》复刊二十年了。纪念意味着要更好地向前发展。报纸是人民的精神食粮,其所负的使命,一是灌输现代知识,传递正能量,二是消息力求正确翔实,言论能够公平正义,要揭丑恶、碎谣言,打破有闻必报的传统观念,要符合党政国策。希望贵报要继续发扬自己的办报风格,愈来愈显示出自己的报纸特色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焦树志:清徐中学退休教师
力求新闻有文化含量,记者有人文情怀,这就要求记者有相当的文化素养,不断学习,不断深入了解社会,了解民情。
●关光远: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县关工委主任
报纸是人民群众的喉舌,《清徐》是清徐人民的喉舌。自复刊以来紧跟形势,服务大局,服务群众,得到大家的热情赞颂。在宣传清徐经济、文化发展等的过程中,刊发了我自己撰写的三百余篇文章,对我的写作知识、文学水平有很大的促进,对报社的领导和同志们深表谢意,希望今后报社全体同志团结一致奋发努力,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把我县的新闻工作搞得越来越好!
●赵清贵:县广播电视局原局长
我爱《清徐》报,天天离不了。新闻有看头,更觉副刊好。故事多新颖,看完还嫌少。编辑有水平,文笔更老道。希望上层楼,飞天如凤鸟。
●郭维忠:史志办原副主任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原清源、徐沟两县合并,《清源》《徐沟》两小报也随之合并成《清徐报》。随后几年,受形势发展、政治变化之影响多次停、复。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再度复刊延续至今,发展成图文并茂、大家喜欢、具有特色的地方小报,成为一道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小吃”,是清徐人民离不开的精神食粮。
●啜希忱:县文联原主席
《清徐》复刊20年来,为清徐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令人瞩目的贡献,是培养清徐文化艺术人才的摇篮,给大家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特别是东湖文艺副刊和醋都周末,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和欢迎,祝愿《清徐》今后能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郭会生:民俗学者
廿年的《清徐》,从四版到八版,从漫画到照片,从黑白到彩色,一路走来。知识量信息量的增加,摄影技术的提高,版式的更新,成为读者喜爱的报刊。廿年来,在一批批报人精心耕耘下,风雨历程,铸就今天的《清徐》。用文字造福社会,用责任心为大家服务,《清徐》会更棒。我爱《清徐》,愿《清徐》明天更好,发展更远……
●王淑明:清徐报社原社长
日月如梭,转眼已过廿载。1993年4月底清徐报社组建,在少人“办不成”、“办起来也坚持不下去”的质疑声中,短短20余天,报社同仁团结奋斗,清徐报于当年5月13日闪亮面世。当时宣传部长范光耀的强有力的领导,董锦章老师的鼎力帮助,报社全体同仁的无私奉献是事业成功的三大关键。追忆创业之艰难,酸甜苦乐皆有之,廖廖数语难以抒怀。唯愿《清徐》坚持办下去,愈办愈好。
●张卯春:县法院原副院长
清风徐来廿春秋,时光荏苒,《清徐》复刊竟二十个春秋了。
二十岁,走过了青涩稚嫩,正是青春亮丽,又趋于成熟大气的好年华。相信在编者、作者、读者的共同努力下,《清徐》的明天会更美好。让我们一起祝福她。
●丁志勇:清徐报社原总编
一辈子干了一种工作,一辈子干了一种自己喜欢的工作,那就是新闻,我很幸运。虽然囿于自身局限,未能尽如人意,但也无愧于心。非常感恩曾给予我帮助的清徐报社的新老同仁。祝《清徐》越办越好。
●牛宝生:县文学协会主席
二十年,一张报,荆棘与鲜花一路,耕耘与收获并存。今天《清徐》已复刊二十个年头了。一张报纸,全息清徐。衷心祝愿《清徐》坚持“走转改”,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提升正确引导舆论、回应社会关切、服务百姓生活的能力,为实现中国梦的清徐篇章作出新的贡献。
●霍海俊:东湖诗社社长
欣闻清徐报社成立二十周年,甚感欢愉。遥想过往,一份见证难以掩饰我们对清徐报的深情。
假如没有《清徐》的熠熠生辉,何曾有你我的才华展示?!在平凡的岁月里,我们一路走来,饱含着辛勤的泪水和感动。这份泪水蕴藏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这份感动源自我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我们坚定地相信,《清徐》的美好明天,必将是我们的美好明天。
●张东平:县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二十年,是坚守,更是成长。报纸的责任是忠实地记录生活,为人民和时代发声;报纸的责任还在于聚集起善的力量。二十年沧桑巨变,二十年岁月留香。《清徐》秉承一份党报的良心,筚路蓝缕,一路走来。《清徐》为清徐留存了一份沉甸甸的记忆,也播下了对未来殷殷的希望。愿《清徐》永远行走在光荣与梦想的路上。
●阎惠亮:县政府办主任
报小天地大。清徐报——我成长的摇篮。两年的报社工作经历,使我懂得了感悟,懂得了思考,懂得了人生可以浓缩成一个版面,也懂得了什么是大,什么是小……
●郜彩娟:春蕾培训学校办公室主任
《清徐》,清徐人的窗口;《清徐》,一个个传奇人物的摇篮;《清徐》,文学爱好者的舞台……作为一名忠实的读者和业余的作者,身在其中才真正体会到记者的艰辛,编辑的不易,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清徐报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走进更多人的心中,拥有更多的读者,拥有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张睿婧:县史志办职员
心头千言万语,写来却只寥寥几笔,感谢《清徐》收留了我们最宝贵的青春记忆。二十年岁月磨砺,《清徐》更加光彩四溢。惟愿时光给予更多的诗情画意,让《清徐》这个宣传阵地越发充实有趣,也愿《清徐》人都能一如既往地铁肩担道义。
●董亚鑫:山西工商学院学生
20岁正是激情昂扬的青春年华。希望年轻的《清徐》在今后能够和时代一起前进,和历史共呼吸,用青春的激情描绘出一个更加精彩的未来。
●孙奕童:实验小学学生
从我记事以来,《清徐》这两个字就深深印在我的脑中,它是我的启蒙报,我可是它的忠实粉丝,在《清徐》创刊20周年之际,我希望再多加一些学生的版面,祝《清徐》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