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文史*天地总第2657期 >2014-05-11编印

每周一字:础
刊发日期:2014-05-1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础【础礎】(chǔ)
  “础”,繁体为“礎”。形声字,从石,楚声。
  “石”为石头,是常用的建筑材料;“出”为露出、超出、高出。古代建筑中,石头只作为地基的材料使用,深埋于地下,只有柱子的垫脚石才会露出地面,故“石”“出”为“础”,意为垫在柱下且露出地面的石礅。“出”也为付出。“石”“出”为“础”可解释为是石头出力,强调石头要承受柱子的压力。《说文新附·石部》:“礎,礩也。”“礩”即柱子下边的石礅。“础”的本义为柱脚石。地基之石多采用毛石,即未经修整的石料,建筑时直接依其形状与其他石头堆砌、咬合在一起,甚至不加泥浆;“础”则不同,因其露出于地面,所以工匠们倍加修整雕刻,使其平滑优美。与埋在地下的地基石相比,“础”是一种超出同类的、出“石”头地的石头,是“出”众之“石”。繁体字“礎”从石,从楚。“楚”为二“木”一“疋”:“木”通常作为建筑物中竖立的梁柱;“疋”为脚,梁柱之下多有石制的柱脚,以求牢固。“礎”就是房子的柱脚石,是建筑物的基础。
  “础”是柱子的底座。因此,“础”有时也可以用来代指整个柱子。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柱子多被漆成喜庆的朱红色。徐彦伯《奉和幸辛斗温泉宫应制》:“红础铄金光。”柱身为红色,而“础”则刷成金黄色,金黄配朱红是诠释富贵含义最经典的搭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发现“础”与气象有关联。《淮南子·说林》:“山云蒸,柱础润。”意为山中云层如热气蒸腾一般翻涌不已,即空气中湿度增大,水气凝聚在一起的征兆。那么房屋柱子下面的石墩子就会渗出水来,这是要下雨的迹象。故俗语有“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月亮周围出现光晕,那就是将要刮大风的迹象;而柱础湿润了,就预示着要下雨了。
  “础”用其比喻义,指事物的根底、根基。经常与“基”一起连用,称之为“基础”。“基”原本是指地基,故二者连起来可以用来代指做事情时必须具备的条件,或者是人们勤学苦练积累的知识底蕴、能力。
  柱石在房屋建筑中不仅起支撑作用,而且高大浑圆的柱子更能衬托出雄浑威严的气势来。因此,柱石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必不可少的事物。在传统建筑中,房屋的柱子并不是单独的一根圆柱直直地立着,而是在地基石上,要加筑一个露出地面的、扁圆球体状的石头墩子,作为柱脚石。有时为了美观,还要在上面镂刻出各式各样的纵向凸纹。“础”是柱子的基座,与地基石的接触面比柱子的横断面要大得多。从建筑力学的角度来看,柱子底下的柱础能减少地基石所受的压强,增加地基石的承受力。这样,柱子上面的压力会通过柱子顺利地传到与柱础的接触面上,再由柱础传到地基。这样就不会出现因压力过大、承重面积过小而导致地面沉陷的现象,从而保证了建筑物的质量和寿命。因此,柱础与地基都被看作是建筑中的基础。地基打得不牢、柱础设计得不合理,房屋就会倾斜或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