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文史*天地总第2652期 >2014-04-27编印

每周一字
刊发日期:2014-04-2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酬【酬醻詶酧】(chóu)
  “酬”,异体为“醻”、“詶”、“酧”。形声字,从酉,州声。
  “酉”的古文像盛有酒的坛子,是宴饮之具;“州”为九州,是传说中的上古行政区划。酒席上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客人给主人祝酒后,主人回敬以作答。《说文·酉部》:“酬,主人进客也。”“酬”是主人为使客人饮酒而进行的一种礼节,故异体为“詶”字,从言。“酧”从守,“守”为遵守、保持。敬酒者遵守主人的意愿,以酒代情。“醻”从寿,“寿”为长寿。可理解为在酒席上敬酒祝人长寿。“酬”后通指劝酒、敬酒。“酬”有应酬、报酬、酬劳、酬谢等。
  贾公彦《仪礼》疏:“若不先自饮,主人不忠信;恐宾不饮,示忠信之道,故先自饮,乃饮宾,为酬也。”如果主人不先饮酒,是失礼的表现;担心宾客不饮酒,主人应该示以忠信,先自饮一杯,然后宾客再饮。主人先饮,宾客附和而饮,称为“酬”,如今称为劝酒。《说文解字注》:“凡主人酌宾曰献,宾还酌主人曰酢,主人又自饮以酌宾曰酬。”主人先敬宾客称献,客人还敬主人称酢,主人又自饮以谢宾客称酬。
  宾主献酬之际,免不了说几句吉祥话,客人自然回敬,因而互致友好。因此“酬”又为应对、对答。《篇海类编》:“酬,答也。”《元史·张昉传》:“左酬右答,咸得其当。”张昉应对众人都很得当。古代文人常以诗文作为酬答,故古诗文中许多都以“酬和”、“酬答”、“酬唱”、“酬寄”等为题,或直言“酬”、“和”。
  《仪礼·士冠礼》:“主人酬宾。”注云:“饮宾客而从之以财货曰酬。”请宾客饮酒并赠送财物或礼品称为“酬”。主人劝酒或以礼品酬客都是为了报答远来的客人的一片情意,因此“酬”引申为报答。《尔雅》:“酬,报也。”郭璞注:“此通谓相报答,不主于酒。”这里的“酬”不单指与酒筵有关的报答,所有以物、以行动相报的行为都称为“酬”。李白《走笔赠独孤驸马》:“长揖蒙垂国士恩,壮心剖出酬知己。”所谓知己者,应推心置腹,以心相交,肝胆相照。
  可见,酬是以付出为前提的,有付出才有酬报。“酬”可以是精神的,也可以是物质的。古代之“酬”多没有事先约定,而且通常只是一种表示敬意的行为。现代之“酬”通常是事先针对某种行为的付出而约定的具体酬报,并多以财物来体现,即所谓酬劳、报酬。劳动付出的承受者有支付报酬的义务,劳动的付出者有获得报酬的权利,这是尊重劳动价值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