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东湖*副刊总第2651期 >2014-04-25编印

北岳明珠—悬空寺
刊发日期:2014-04-25 阅读次数: 作者:曹志杰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位于我省大同市浑源县的恒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的圣地,人称北岳,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并称五岳,为我国的北方名山。坐落于恒山上的悬空寺也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而扬名海内外。
  悬空寺悬挂在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间,与主峰天峰岭东西对峙。悬空寺距地面高约60米,最高处的三教殿离地面90米,因历年河床淤积,现仅剩58米。整个寺院为木质框架式结构,依照力学原理,巧借岩石暗托,凿洞插梁为基,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曲折出奇,虚实相生。唐代诗仙李白称其为“壮观”,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赞叹为“天下巨观”。
  整个建筑占地125平米,由禅院和南北二楼组成,大小殿阁40余间,建筑奇绝,小巧玲珑。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悬空寺居然具备一般寺庙应有的形制和规模,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一应俱全,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悬空寺巧就巧在建寺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建筑,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设计精巧,层叠错落,达到了井然有序的艺术效果。
  整个寺庙一半悬于岩体之外,下边有一排立柱托住它的外沿,走上悬空寺,给人一种险中带悬的感觉。表面看上去支撑寺庙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所以有人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来形容悬空寺。其实整个寺庙主要靠插入岩石深处的飞梁支撑,而负荷大的时候,外边的立柱才会实在地起到支撑作用。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不仅仍然保存完好,还能让如此多的游人登寺参观,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地形使然,另一方面则和它的文化内涵息息相关。
  悬空寺所在的翠屏峰虽突兀直起,但岩壁中部略呈弧形,整个寺院峭立在凹岩之中,顶峰的突出部分像一把天然大伞将整个寺院罩在里边,既避免了风雨侵蚀,又遮挡了太阳曝晒。另外,悬空寺悬在半空之中,自然也就避免了被山下洪水淹没的危险。
  悬空寺又名玄空寺,从名字上看,已不露痕迹地将道教的“玄”和佛教的“空”暗藏其中。名扬天下的三教殿中供奉着儒释道三教的祖师,更体现了三教合一的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历史上,三教争斗了几千年,而在悬空寺中三教的祖师却能共处一室,这不能不说是悬空寺的又一大奇迹。悬空寺坐落于边塞民族的融合之地,在历代战争此起彼伏的格局中,竟然得以1500多年保存完好,未受损害,更是堪称奇迹中的奇迹。也许正是因为悬空寺三教合一,历代统治者才都对它进行了保护,它才能在1500的历史长河中保存地如此完好。各种信仰的人也都能在这里各敬所尊,互不干涉,和谐共处。
  悬空寺下,诗仙李白题写的“壮观”二字赫然出现在岩石之上。据称当年李白游悬空寺,仰望琼楼仙阁,惊愕得竟不知该用什么样的诗句来形容,于是只能在寺下奋笔疾书“壮观”二字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之所以壮字多了一点,后人说,李白的原意是比壮观还多一点。
  远望悬空寺,像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近看悬空寺,大有凌空欲飞之势。踏上寺庙,给人一种进入迷宫的感觉,殿回楼转,攀悬梯,跨飞栈,穿石窟,钻天窗,走屋脊,步曲廊,几经周折,忽上忽下,左右回旋,尽管有路标指示前进方向,还是会搞不清到底是从哪条路走过来的。而且一直揪着心,生怕一不小心从上面摔到楼下,因为楼梯实在太陡了。站在寺中俯视山下,峡水长流,叮咚成曲,如置身于九天宫阙,心旷神怡。
  悬空寺中的雕塑石刻都有极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飞楼内壁上镂刻的三尊大石佛,体态丰满,形象逼真,和大同云冈石窟是同一时代的作品。三官殿的天官、地官、水官塑像也是很具盛名的,它们塑于明初,虽经600多年的风雨,但塑像背后的木雕牡丹却如雨后初绽,被专家门称为“神雕”。
  悬空寺不仅是建筑奇观,也是文化艺术瑰宝,更是山西的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愿我们能继续保护好它,为传承中华文化作出一份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