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周末*故事总第2640期 >2014-03-30编印

黄河小浪底库区游记
刊发日期:2014-03-30 阅读次数: 作者:曹志杰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大学毕业之后,我和舍友们之间联系不多。去年端午节前后,有两三日假期,便乘机去运城市垣曲县转了一趟,看望了一下在这里工作的一个大学同学。在他的陪伴下,我们一起顺便游玩了一趟黄河小浪底库区。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干流上的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小浪底库区位于垣曲县东南部的古城镇,为小浪底最大库容所在,为北方较大的人工高原平湖。古城镇南与河南渑池、新安隔河相望,北与历山生态旅游区相连。历史上,商王朝曾在此凭黄河天险建造都城,春秋时晋国曾在这里建有著名的瓠丘城,秦朝在此侨置幽州,北魏设邵郡,西魏改邵州,公元550年设县治,之后直到1959年,一直是县城所在地,算得上历史悠远。
  车窗外景物倒退,伴随着六月清晨稀稀落落的蝉鸣,不觉间已到了古城镇。同学早早联系了一位镇上的大叔做向导,大叔五十来岁的样子,身体很好,精力充沛,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给我们介绍沿路的风景,倒也排解了旅途的乏闷。
  大约1个小时出头的样子,向导大叔告诉我们已经进入了库区。下车的瞬间,顿时被自己印象里“一个大点儿水库”的浅薄念头羞得无地自容。小浪底水库位于穿越中条山、王屋山的晋豫黄河峡谷中,全长130公里,总面积278平方公里。曲折蜿蜒的河湾,烟色浩淼的湖面,震撼得我说不出话来。
  远远听到水声,不觉加快了脚步,走到观景台时泄洪声已震耳欲聋。原以为“壮阔”一词仅属于寥远苍茫的大海,却不曾想,黄河惊涛裂岸的磅礴气概,更加撼天动地,惊泣鬼神。迎着河畔的风,让自己完全融进一阵沁人心脾的清凉中,任心绪漾在风中,漾在母亲河腾起的水雾中,乱舞飞扬。放眼处,大浪排空,惊涛裂岸,千堆雪上万重白茫茫的仙雾划着晌午云气氤氲的苍穹。倘能登高而眺,凌空云游,必有遗世独立之感。
  身处在这样的场景里,任何辞藻的映衬烘托都显得苍白无力。四顾周围的游客,都屏气凝神看着眼前的腾空巨浪,唯独向导大叔望着远方库区平静的水面发呆,神情里满是惆怅,令我疑惑不解。
  虽然不舍,但在奔腾水雾和振聋发聩泄洪声的“驱赶”下,大家也明白了“此地不可久留”,十来分钟后,在向导大叔手舞足蹈的比划指引下,我们离开了观景台。
  距离大坝越来越远,虽然两耳里依然满是水声、浪声,但好歹听得清身边人说话的声音了。大家纷纷讨论着刚才泄洪时壮观的场景,表示不虚此行。而我也耐不过好奇心折磨,跟向导大叔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大叔,您能经常见到大坝泄洪吗?”
  大叔尴尬地笑了笑,说:“哪有,泄洪稀罕着呢,一年也没几次。只是……”“只是什么?”我赶了两步走近他身边,问道。大叔被我引出了话头,也打开了话匣子:“我只是想起了这水底下家乡——老古城罢了……”
  之后,向导大叔便给我们讲述了一下垣曲黄河小浪底库区的历史。原来,垣曲县是国家重点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库重点淹没县,淹没国土面积10万亩,其中耕地5.3万亩,淹没工矿企业138家,这其中就包括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商业重镇——古城镇。古城镇自古以来就是晋豫两省三县商贸聚散地,辐射带动周边村镇物资交流,淹没后不仅造成数以万计村民背井离乡,古城镇的工商业也遭到重创,原来的商业地位丧失殆尽。向导大叔就是万千移民中的一个普通人。虽然国家一系列的移民优惠政策让他们一家在新古城扎下了根,也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但他仍旧不时会想起那个记忆里的老古城——他的家乡。
  回去的路上,我的眼中不时浮现出那壮阔浩淼的水面,和那张沧桑的面庞。家是多么温暖的一个字眼,然而为了国家、民族这个“大家”,多少个“小家”为之默默牺牲、奉献。正是这样的人,这样的“家”,才描绘出了祖国大好的河山,撑起了整个中华民族的今天!感谢每一个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感谢你们为祖国的明天所做的每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