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我与*清徐总第2640期 >2014-03-30编印

我与《清徐》心连心
刊发日期:2014-03-30 阅读次数: 作者:啜希忱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我喜欢《清徐》,热爱《清徐》,阅读《清徐》,书写《清徐》,学习《清徐》,关注《清徐》,是因为我与《清徐》有着特殊的浓浓情缘,我与《清徐》心连心。
  我爱《清徐》,是因为她哺育我成长,培养我进步。为我们业余文学爱好者提供了良好的创作园地和广阔的展示平台。我的写作经历由此而起步,在她这块神奇的沃土上不断成长。使我从一个头脑简单,四肢也不发达的体育运动员,成为一名文学工作者。我的第一篇处女作《可爱的家乡》就发表在《清徐小报》(《清徐》的前身)上。《清徐》是发现文学艺术人才的伯乐,也是培养艺术人才的摇篮,她发现和培养了一批批文学艺术的优秀人才,有不少人成为各条战线的精英。
  我爱《清徐》,是因为她给了我精美的精神营养和丰富的知识以及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使我生活的更快乐,更有意义。《清徐》是清徐县委主办的报刊,是党的喉舌,也是全面反映清徐经济和社会以及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窗口。她高唱主旋律,弘扬真善美,正面鼓与呼,传递正能量。及时、准确、真实、全面地报道清徐各条战线的干部和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做出的突出贡献和业绩。她版面新颖、印刷精美、栏目精致、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既有时政要闻、科技知识、新闻动态、理论学习、城镇乡村、教科文卫,又有周末文艺、东湖副刊、诗词书画等栏目,集思想性、时效性、知识性、艺术性、地方性、可读性为一体。一本厚重的《清徐》合订本,就是清徐各种重大事件的备忘录,是清徐各种重要资料的档案库,是一部沉甸甸的大百科全书,也是清徐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
  我爱《清徐》,是因为我与《清徐》有着悠悠绵长、难以割舍的浓浓情缘。在我的孩提时,我家就住在县政府的斜对面,左面是《清徐小报》社,右面是印刷小报的清徐印刷厂,都是我常去玩的地方。最初的小报是由本县书法家杨辅明老师手书的竖排石印版,后来才改为横排铅字印刷版。小报编辑部有三两个人,都是县里有名的“笔杆子”,我经常看他们写稿、排版、校对,我很羡慕他们,盼望有一天自己的作文也能登在报上。文革初期,清徐报社就被红卫兵小将砸烂,《清徐小报》被停刊,一停就是47年。1990年我担任县政协委员后,曾多次撰写提案建议恢复《清徐报》,有几次还和徐保德等多名政协委员联合提案,要求早日复刊。1994年,在清徐县委、县政府的关心重视下,《清徐报》终于复刊了,我心里特别高兴。报社地址设在东湖饭店的五搂。1996年我调到县文联后,和报社成了对门邻居,我热心给报社投稿,和报社的文友们一起进行文学创作。文联和报社经常共同举办各种诗会、笔会、座谈会、联谊会和采风活动等,我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报社的年轻人成为我县文学艺术队伍中的一支生机活泼的队伍。1998年,文联和报社共同主办了清徐县首届《东湖杯》有奖诗文大赛,取得圆满成功,在全县影响大,效果好,促进了许多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成为文坛的一段佳话。2010年,我把收藏了十六年的《清徐报》合订本赠送给报社,以表达我对报社的一点情谊。
  我爱《清徐》,是因为报社有一个团结、能干、敬业的领导班子,还有一支意气风发、出类拔萃、年轻向上的采、编、校队伍。他们工资低,工作累,环境差,报社在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有别人意想不到的困难,经受着冬天冷冻和夏天酷热的煎熬。但是他们仍能够坚守着自己深爱的岗位,尽心尽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工作。每天加班到深夜,当你第二天收到还散发着墨香的报纸时,你可曾想到,这张报纸却凝聚着办报人的多少艰辛、心血和汗水。我喜欢和这些朝气蓬勃、敬业发奋的年轻人交往,和他们在一起,能给自己输氧,增加活力。和他们做朋友,能使自己年轻,更有精气神。
  我爱《清徐》,是因为《清徐》为清徐的新闻宣传工作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曾有一位太原市委宣传部部长对此给以高度评价,他说:“《清徐报》内容丰富,版面灵活,文风活泼,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宣传了主旋律。”他还题写了“报头”。特别是近年来,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突出的进展,增加了新闻宣传的力度和宽度。报纸从原来的周一刊,增加到周三刊,后又增加了八个版面的周末版。从原来的单黑色发展到彩色印刷。从单纯的报纸又增设了资料库,新加了“手机报”,开通了“醋都网”,大大增加了报纸的信息量和时效性,开创了清徐报业的新时代。清徐报社成为全省报业界的排头兵和领头雁。由报社采编人员撰写的作品多次在省市新闻行业评比中获奖,报社领导被评为行业先进个人,清徐报社荣获“山西省先进报社(县市报)”荣誉,并荣获“采、编、校”铜奖。
  我是《清徐》普通的一名热心读者,也是《清徐》的粉丝、朋友。作为一名《清徐》报的编外记者,我被报社聘为业余评报员,虽然很不称职,做得不好,但我非常荣幸。因为我爱《清徐》,我与《清徐》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