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3.2亿元,同比增长2.7%;服务业增加值完成31.1亿元,同比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7.3亿元,同比增长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0亿元,同比下降17.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7.9亿元,同比增长1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际完成4.95亿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10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903元,同比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52元,同比增长12.2%。
——以项目建设为龙头,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实施“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68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82个,销售收入39亿元,同比增长36%。启动“田园清徐,休闲旅游”活动,全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收入1.1亿元。
——以统筹城乡为根本,提高城镇发展的功能和形象。升级改造公路16条共28.8公里,总里程达到1315.6公里,完成了0.42平方公里的老旧片区综合整治工程。查处违法占地41起、650亩,查处违章建设67起,拆除面积7458平方米。
——以生态建设为路径,提高美丽清徐的品质和内涵。完成造林任务2.75万亩。实施环卫网格化管理,创建三星级单元11个、四星级单元2个。停产整治工业企业128户。
——以改善民生为要求,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21所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和7所幼儿园建设工程稳步推进。县二院住院楼、120急救中心投入运行。全面完成县公立医院改革。清淤疏浚12条乡镇排退水渠,解决了800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开通3条县乡公交线路。为3543名70周岁以上老年人办理免费乘车卡。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24.33万元。开工建设819套保障房。兜住民生底线,民生支出占到财政支出的68.35%。
——以创新管理为抓手,提高县域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在全市率先组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综合性政务服务中心投入运行,县级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保留事项全部纳入中心运行。
2014年工作任务
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省、市全委会议精神,围绕全省“转型攻坚、创新驱动、项目见效”三项重点任务和全市“加快一流的新兴产业基地、一流的自主创新基地和一流的现代宜居城市建设”奋斗目标,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加快改革创新,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经济质量效益,统筹城乡发展,有效增强社会活力,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奋力打造开放包容、城乡一体、产业低碳、田园秀美的全省综合实力一流强县。
主要预期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确保增长9%,努力实现两位数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新增就业4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这些指标是导向性的,可根据形势和要求适当调整)。
约束性指标是: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以及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化物、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集中精力做好七方面工作
一、推进项目建设,蓄积发展新能量
建设重点项目。强力推进阳煤化工、警校迁建等6个省重点工程项目和六味斋食品加工、丰润冷链食品等12个市重点工程项目,完成投资60.6亿元;重点抓好宁化府醋产业园、国控集团科技工业园等29个县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完成投资44.1亿元。
培育优势项目。全力培育一批利长远、增后劲、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跟踪对接太阳能发电、江铃汽配、华丰现代农业等19个储备项目,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储备潜力项目。全力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突出抓好高性能钕铁硼生产、炭黑煤焦油加工、新工艺湿法炭黑、醋糟综合循环利用等项目,跟踪抓好各类项目的意向转化率、合同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
二、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发展新实力
以工业新型化引领转型。加快整合煤矿复工复产,加快淘汰钢铁、焦炭、水泥等传统行业落后产能,扶持精细化工、机械制造、汽车配件、磁材等新型产业发展壮大,发挥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整体优势,提升工业新型化水平。
以农业现代化助推转型。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施“四大工程”,大力发展高效观光农业。一是农业基础建设工程。二是龙头企业壮大工程。三是特色产业发展工程。四是园区示范引领工程。
以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转型。加快发展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住宿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鼓励发展农产品网络直销、信息服务等电子商务。扶持劳务中介、特色教育、医药保健等公共服务业。加快引导仓储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升级,打造省城南部现代物流节点县。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发展特色产业旅游经济。
三、培育园区经济,打造发展新引擎
根据“五规合一”要求,编制《清徐县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5年)》。按照“一区三园一带”总体框架和产业布局,做大园区经济总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组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落实机构人员编制,明确管理权限,理顺体制机制。孟封食品工业园以水塔醋产业园、大唐枣业、晋丰循环农业园等项目为依托,加快完善农副产品加工和市场流通体系,提升园区发展整体实力;徐沟文化产业园加快编制晋韵文化园区规划筹建污水处理、给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细化路网布局,提升园区承载力;王答产业园以承接省城产业转移、加强与太榆科技城衔接融合为内容,打造省城南部科技创新基地;208国道现代物流和休闲农业产业带要继续扶持美特好等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发展特色休闲旅游经济。
四、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发展新基础
实施大县城战略。积极争取对接滨河东西路南延,拉大县城路网框架。升级改造仁武路、陈同路等县乡公路。加大县城水热气管网改造力度,完善市政设施运行监管机制,扩大3G/4G网络和光速宽带覆盖面,提升县城承载能力。实施新一轮农村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加快引进卓达新城等项目,提升规划建设水平,实现城市创新发展、多元发展。
加快城中村改造。编制完善清源文庙保护规划和重点片区规划。探索总结城中村改造的方法和经验,加快改造老旧片区,整治违章建筑和广告牌匾,优化街巷道路管线管网,形成集中连片的亮点片区。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徐沟金川路东延、东大街改造项目,启动城隍庙维修保护工程,扩大新农村天然气入户覆盖面。编制孟封镇近期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选择一批基层组织强、产业支撑好、文化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善的村先行试点,整合各类扶持资金,建设示范乡村,以点带面、引领推进,打造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区。
五、建设生态文明,优化发展新环境
切实抓好节能减排。积极开展洗煤行业整合重组和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工作。原则上不再审批炼焦等“两高一低”新增产能项目,规划建成区内禁止新建重污染项目。实施排污权有偿交易。积极拓展节能领域,推进公共机构及社会领域节能工作,提倡低碳节约生活方式。
全面加快生态修复。以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县和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为重点,加快实施灌区改造和末级渠系防渗改造工程,严格地下水管理。编制《清徐县林业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4年)》,完成造林绿化2.296万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创建省级园林县城。
深入开展综合整治。全面实施改善环境质量五大工程、五项整治,制定“多源一网”供热体系规划,全力推进清洁型供热全覆盖工程和“气化清徐”工程。
六、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发展新活力
要不断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发展环境,集聚发展要素,破解瓶颈难题。调整修改县级土地规划,建立批、供、用、补、查“一张图”监管平台。严格设施农用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启动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加强县、乡、村三级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行为,完善土地流转审核备案。推进矿业用地整合,完成增减挂钩北营项目区工作。大力发展城市产业和集镇产业,推进政府投资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公益项目建设。严格“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集中采购行为,组建民营企业家协会,稳步扩大中小微企业“助保贷”覆盖面。优化审批流程,规范审批服务。建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加快推进卫生、计生等机构职能整合。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由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报公示制度。
七、保障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新成果
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继续实施标准化学校配套建设工程,实施特殊教育学校配套工程。做好全国文化先进县复查验收工作。组织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人才、项目对接。进一步提高新农合、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障范围。健全房屋产权登记及保障房、廉租房和限价房建设供应制度。
严格落实“两个主体责任”,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集中开展重点领域的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治理行动。继续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和农村社会治安“五个全覆盖”工程。年内完成第十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整合优化网格管理人员,在全市率先建立服务管理新机制。建立违法违规企业“黑名单”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快IC卡道路运输证源头治超“一卡通”,超限超载率控制在0.02%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