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清徐*要闻总第2632期 >2014-03-14编印

改善民生增福祉
——五论学习贯彻县委十三届七次全体会议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刊发日期:2014-03-1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本报评论员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县委十三届七次全体会议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定民生改善不懈怠,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增进人民福祉。
  做好民生工作,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要求,也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手段。民生工作既十分重要又难度较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众的诉求和利益越来越多元化,这就要求我们以勇于担当的精神肩负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任,用真心、动真情、下真功,每年集中解决几个突出问题,把改善民生落实到最需要的地方。
  改善民生增福祉,首先要做好就业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要以“创业清徐”为目标,全力发展小微企业,激发全社会创业就业的最大潜力。落实自主创业优惠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统筹指导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等多渠道灵活就业,为全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每个渴望工作的人都有体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改善民生增福祉,提高收入是重中之重。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收入增加了生活才能真正得到改善。我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关键是要增加农民收入。要坚持试点先行,加快土地流转的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为抓手,发展农业主导产业;突出蔬菜、葡萄两大品牌建设,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业。总之,要多管齐下,着力增加农民的生产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改善民生增福祉,还要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教育是民生之基,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教育、文化、医疗、住房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加大对社会事业投入的同时,更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低保制度等社会救助体系,让低收入群体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完善了,民生改善就有了底气。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需要坚持不懈、细致入微的落实。我们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久久为功,34万清徐人民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