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烂货——收烂货嘞……”在县城,我们常常能见到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大都来自外地的农村,操着外乡口音,衣着陈旧,蓬头垢面,整日游走在大街小巷,以捡垃圾、收废品为生。有人将他们称作“城市拾荒者”。
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离开家乡?他们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生活?他们在这里付出了什么,又收获了什么?带着种种疑惑,笔者进行了走访。
张师傅——健康已成为一种奢望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笔者随张师傅来到位于南营留村村南边的一片小区,这里盖着许多简易房,周围的空地上废品堆积如山。一番简短的寒暄过后,张师傅道出了自己几年来的一些心声。
55岁的张师傅是安徽人,和妻子来我县多年,靠拾荒卖废品生活。为了多赚钱补贴家用,多年来,夫妻俩始终都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节约一分是一分。但即便如此,多年的积蓄却依然不足以支持两个儿子高昂的上学费用。“这些年也没攒上多少钱,就连生活都很难维持。”
对于从事这门行当,张师傅也有自己的苦衷:“我自己一没技术,二没资金,现在的水平充其量也就是能做些收报纸、烂纸箱、废酒瓶这些投资少、风险小的行当。一般月平均收入在千元左右。现在回头想想,没文化干啥都不行!”
由于长年累月的超负荷工作,张师傅的身体已严重透支,“一直肩膀疼得难受,转动脖子都十分疼痛,浑身上下没有一处好地方,以后的日子还不知怎样过下去。”
据张师傅介绍,在他家附近,住有十几家外来户,基本上都来自河南和安徽地区。
聂师傅——饱尝颠沛流离之苦
然而,在这里的许多人,并不是一进城就开始以捡垃圾、收废品作为谋生手段的。
在一户低矮的平房里住着从安徽省阜阳市来我县拾荒的聂师傅两口子。房间很小,不到10平米,一张用木板和砖头垒起来的床占据了大半的面积,除了一台收购来的黑白电视较为醒目外,别的就再也没什么了。
聂师傅今年60岁,来清徐已经有22年了。他原来在老家务农,由于各种负担过重,连正常的生活都难以为继。不得已,聂师傅离乡背井,带着孩子来到清徐,走上了乞讨的道路,这样一晃就是三四年。后经人介绍,又做了几年装卸工,可一直也挣不了几个钱,他萌生了改行的念头。
聂师傅注意到,废品回收这个行当虽说挣不了大钱,但至少可以维持生计。于是,丢弃的废纸箱、生锈的铁块、废旧的家电……都成了他搜寻的目标。
年过花甲,聂师傅的身体每况愈下,前年又患上严重的咽喉炎,治疗所需费用为6万多元。这个数字对他一家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好在经过多方努力,聂师傅的手术费有了着落,在山大肿瘤医院顺利接受了手术。
今年春节,由于他们经济紧张,加上返乡所需费用高,聂师傅与妻子选择了留守。在除夕,华灯初上的夜幕下,老两口吃着简单的饭菜,看着春晚,迎接新年的到来。
姜师傅——想要自由的生活
天刚蒙蒙亮,姜师傅就骑上三轮车出门了。凛冽的寒风中,他吃力地蹬着三轮车向县城方向赶去……
一次次的收获,一遍遍的倒腾……中午时分,姜师傅买点便宜的饭菜填填肚子,待夜幕降临,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结束一天的劳作。就这样,他从凌晨出门到下午天黑收工,足足10个小时的时间,可以换来四五十块钱的收入,好的时候能挣到百八十元。
姜师傅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从河南商丘来到我县,那时候20多岁的他,最初的想法是在清徐打工挣钱,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坚持下去,后来发现收购废品投资少、技术不大,农忙时还能回家种地,不受他人管制。这一干就是30多年。“虽然干这一行比较脏、也比较累,但投资少、也自由,维持一家生活还是可以的。”姜师傅感到很欣慰。
随机采访中,记者听到的更多地是拾荒者对自己工作的信心,有人说,我们多收点废品多捡些垃圾,城市里的生活垃圾就少一些,也为政府部门减轻一些负担;也有人说,不管是捡垃圾还是收废品,都是废物回收利用,为国家节省了资源,又净化了城市,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还有人说,三百六十行,缺了哪一行都不行,社会需要我们,我们也需要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今天我们做的活儿也算对社会的一点贡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