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引发的拥挤人潮,到《常回家看看》促成的温暖团圆,中国年又一次尽显魅力,让走南闯北的弄潮儿归港,让家人团聚尽享天伦之乐。然而,相聚总是短暂,当欢愉被时间匆匆带走,有人站在《离别的车站》,会不会记忆里只剩下老家那一阵噼里啪啦后散满地的红色鞭炮纸呢?
转眼正月十五已经过完,烟花爆竹声渐已隐匿,大多数人也已回归岗位,开始了新一年的拼搏。但街头巷尾那些高高悬挂的火红灯笼,以及崭新鲜艳的对联,清楚地提醒着:年未尽,味余存。
从“马上体”风行到吐槽“冯氏春晚”,从“微信抢红包”到“被逼生二胎”,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赋予了春节新的内容。随着马年春节长假的结束,不妨让我们看看网络盘点的马年春节那些“关键词”,一起回味多彩的过年生活……
关键词一:
“亲民style”
新春佳节之际,党和国家领导人下基层走访群众成为百姓关注的热门话题。不难发现,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每年新春佳节都会与基层群众一起度过,他们的足迹遍及河北、甘肃、陕西、贵州等地。有境外华文媒体指出,中国领导人频频下乡、深入基层时受欢迎的程度,恰恰显示出“亲民style”永远不褪流行。
关键词二:“
清明”春节
马年春节是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的第二个春节,由于公款吃喝现象已经大为减少,用公款购奢侈品送礼的歪风也得到了明显遏制,这个春节显现出的“清明”气象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这个春节,高档消费场所以及奢侈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遇,而面向大众、价格合理的“亲民”市场却红火无比。一些干部表示,禁令让官场的政治生态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以往春节是吃喝、送礼的最佳时期,而如今这样的行为成为“过街老鼠”。有网民称,没有了公款奢侈消费的歪风邪气,这个春节清风扑面、百姓欢颜,这是一种谁都欢迎的节日形象的回归。
关键词三:
被逼族
每年春节,都有一群渴望回家却又害怕回家的“恐归族”,恐归的原因并非近乡情更怯,而是无法面对父母家人的逼问,七大姑八大姨的盘问,以及各类人等出于关心却又如在揭伤疤的不靠谱问题。“啥时候结婚啊?”“一个月赚多少钱?”“什么时候买房啊?”“打算啥时候要孩子?”面对这样的问题,很多网民表示“人艰不拆”。还有网民制作了一套春节回家如何回击提问者的攻略。在继被逼相亲、被逼结婚、被逼生小孩之后,随着国家“单独两孩”政策的启动,被逼族开始被逼问“何时打算要第二个孩子啊?”
微博里晒出自己“被逼生二胎”经历的网友层出不穷。一位网友留言说,这就是永远满足不了的亲戚,读书时攀比分数,工作后打听对象,结婚后催促生子,现在终于轮到催二胎了……
关键词四:
“除夕福利”争议
由于今年除夕不再是法定假日,让不少职场人士回家过年的脚步有些窘促,也成为网友吐槽焦点。
不少公务员、国企员工坚守岗位至下班时间,而所谓专家所说的“明上班暗放假”隐性福利饱受争议。由于今年除夕不放假,多地高速公路当天也不再实行免费优惠。
许多网友失望表示,除夕是国人心目中重要的节日,免费通行能不能“多这一天”,让更多返乡者享受到福利同时,也分散其他交通客运压力。
关键词五:
“马上体”走红
农历马年来临,在网友的创意之下,“马上体”成为新春拜年中传播最快、认知度最高的新年吉祥符号。“马上有某某”的系列文字、图片、视频也在微博、微信圈等各个社交渠道热闹传播开来。如在马身上堆很多钱,便象征着马上有钱,马年越来越旺。“马上体”通过祝福的形式,反映了百姓幽默乐观的调侃方式。
关键词六:微
信抢“红包”
“你抢到多少红包”已经成为这个马年春节友人之间的时髦问候。这个由腾讯微信推出的“拜年”服务,在新年伊始引发社交工具上发红包、抢红包、讨要红包的狂欢盛宴。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从除夕开始,截至大年初一16时,参与抢微信红包的用户数便已超过500万户,总计抢红包7500万次以上。领取到的红包总计超过2000万个,平均每分钟领取的红包达到9412个。虽然抢到的红包金额不高,有的甚至不足1元,但这种新鲜有趣的拜年方式十分有吸引力。漫天飞舞的电子红包已经悄无声息地撬开了储户的钱包,但随后,微信抢红包留下后遗症,有人领红包时遇到骗子,令人不得不冷静看待这股“热”。
关键词七:鞭
炮放禁纠结
燃放爆竹是中国流传久远的习俗,寄托着百姓辞旧迎新、祈福辟邪的美好心愿。可今年以来,雾霾锁城现象频现,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多个省份。对此,北京、太原、武汉等空气污染较重城市,都明确限定了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时间和区域。部分市民出于对空气污染的担忧也逐渐选择电子鞭炮代替烟花爆竹。然而,也有一些城市随着除夕夜的降临,烟花爆竹依然此起彼伏地响起。一边是昭显喜庆节日气氛的传统民俗,一边是不停“爆表”的PM2.5指数。完全禁放,不符合中国传统习俗,但有必要明确限制燃放时间、地点和爆竹种类,以减少燃放量,毕竟雾霾天气正在倒逼我们逐渐改变烟花燃放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