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里的广告,清源家的放炮”。这句顺口溜形容清源家放炮的精彩纷呈再确切不过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因工作的关系举家由徐沟迁入被誉为架火之都的清徐县城,无形中接受着清源家燃烧鞭炮的熏陶。上小学的两个儿子很快加入了春节燃放鞭炮的行列,在同学帮助下,制作了卷炮的工具和放炮的铁架,大年三十,正月十五尽情燃放。到了孙子辈他们更是喜欢放鞭炮,什么二踢脚呀、炮打灯呀、火树银花呀、礼花弹呀、一千响呀等等。每年都花大几百元,玩得非常高兴。真是“鞭炮声声辞旧岁,鼓声阵阵迎新春”,“欢声笑语迎佳节,火树银花不夜天”。
孙子辈、儿子辈儿时过大年燃放鞭炮如此欢乐,如此高兴。然而,作为爷爷辈的我来说,儿时过大年却是另一番景象。我出生在旧社会,儿时正好是解放前后,那时家境贫寒,过大年能吃顿饺子就不错了,哪有钱买鞭炮,有钱人家也是放三声炮算了。但我们穷孩子不甘心寂寞,一年过得一次大年,怎么也得放几声炮,热闹热闹,迎春接福吗!于是在一些大哥哥的指导下,我们自制鞭炮。首先刮上茅子墙上的尿碱,也叫茅屑,然后用木头烧制一些木炭,捣成粉末和茅屑均匀拌在一起为火药,再将砖头小心翼翼地挖个洞钵,上面留一个孔为线眼。制作时用麻纸卷上配好的火药捻成一纸捻为导火线,传入眼孔然后将火药装进洞钵内,用胶泥封严低部。燃放时点燃导火线,这时火花四溅,直冲半空,这叫除除火(沙罐火)。虽然燃放得时间不长,火力不旺,与清源家过年放炮无法相比,但也是穷人家孩子的一大乐趣,也总算是燃放鞭炮过大年了。还有一种火叫跌跌筋,就是将火药用旧仿纸卷起来,捻成一条线,夜间点燃,拿在手里在大街小巷或打谷场上乱跑,小伙伴三五成群,好像点燃火流星似的,又跑又跳,又叫又笑,多么高兴呀!有一年不小心点燃了袖口的烂棉花,幸亏及时发现才灭掉,看来啥时候也得注意安全了。
从我的儿时到孙子辈的儿时也就是五十多年,然而在过大年放鞭炮方面却是天壤之别。但凡事都是一分为二,有利有弊。那时大家都贫穷,无钱买鞭炮,但无污染,到处是晴天绿水满天星。今天大家富裕了,鞭炮放得多了,然而污染却严重了,人人都身受其害。愿大家都响应政府号召,过一个环保、和谐、节俭、高兴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