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东湖*副刊总第2612期 >2014-01-22编印

又见平遥
刊发日期:2014-01-22 阅读次数: 作者:珏山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噫吁嚱!是怎样的构思,演出这《又见平遥》;是怎样的手笔,导演这《又见平遥》?王潮歌这哥们儿,我清楚,她是个不同寻常的女子。那年参加一个年会,曾耳闻目睹了她不时被掌声打断的演讲。只见她侃侃而谈,话语自然清新,娓娓道来,像哥们儿促膝谈心。因了这种原由,觉得称哥们儿更为妥贴。《又见平遥》演出场地的构建,考虑到城墙景观,不对城墙造成压抑,不与城墙试比高,整个场馆向地下拓展。
  镖师们要出发了。
  镖师,一个高危的行业。
  护镖,每一次行动都是出生入死,每一次出发都是生离死别。
  青春曼妙的女子,为镖师们壮行。
  沐浴。哥哥哟护镖走,妹妹啊实难留,哥哥就是妹妹的心头肉。款款地搓,慢慢地擦,妹妹艳如灯啊,哥哥就是妹妹灯芯的油。这一走,不知何时才能再聚首?那,就让妹妹为哥哥留个念头想头。于是在哥哥的腕臂,肩脊印上红红的唇吻,留下深深的带着牙印血痕的齿戳!
  情柔似水,性烈如火。
  亲不够,不解恨。印上这见血齿痕,盖上这戳戳才解恨。
  夜无情,不会再闰半个更次;事无奈,明天就要去远行。
  开场,就是这样地惊天动地。
  这是一餐民俗的盛宴,这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打卦算命、酿醋卖酒、小吃杂耍、戏院青楼应有尽有。
  坐贾行商。若要汇通天下,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呀。少东家第一次出门远赴沙俄,家中为他挑选婆姨。量脚,测胸,看手,计臀,尽彰家族气派,更显家族理念。有后就不会断根。
  黄昏,夜半,凄风,苦雨。232名镖师无一幸免,皆作春闺梦里人。232个冤魂无处容身,四处飘荡。风霜吹老了岁月,吹不走故乡的思念,曾经多少个夜晚梦回乡关?
  夕阳西照,血色城墙。鬼魅蠢蠢欲动,只待夜半无人,电闪雷鸣时透过城墙丝丝的裂痕,穿墙而入,跌跌撞撞。
  这一场景,震撼着观众。
  这是怎样的构思,怎样的创意?!
  第一次去平遥,是八十年代的一个五四青年节。走马观花,那年不识厚重味,觉得平遥就是比他乡多了一圈城墙。
  随着阅历的增加,再到平遥,才品出了它醇厚的滋味。
  这次又见平遥,平遥多了一处《又见平遥》。
  当地的朋友说,王潮歌来到平遥,他们准备了古方志、文史资料一大堆,供她参考。
  王潮歌苦思冥想,不得要旨。
  这天,她一人沿着城墙溜达,观风望景,在一段有裂痕的明城墙前停下。天缘巧合,一老妇告诉她,此处常闹鬼,阴雨夜半,常会有鬼魅出现。
  啊哈,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有了,王潮歌得一灵感,一拍脑袋,真是遭雷劈了才会有的创意。
  平遥,2800年前建城,落地便带着商人的基因。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组组画面展现在潮歌的脑海里。
  镖师们回来了。他们风尘仆仆,虽已是孤魂野鬼,但他们留恋亲人,魂牵故乡。
  吃一碗家乡的面吧,热气腾腾。
  依稀记得那年的味道,家乡的味道。
  那是娇滴滴的女儿初嫁了,吃着香通通的桃花面。
  桃花红,扯面长,只想妹妹不想旁。
  我姓张,平遥人。
  我姓王,平遥人。
  我姓李,是平遥李家第几代传人。
  我姓赵,是平遥赵家第几代传人。
  这是一场穿越大戏,忘记了时空。
  这是一座互动舞台,演员是观众,观众也是演员。
  好戏一出接一出,人演活了历史,人融入了历史;场景一个接一个,人都在舞台,人都做了演员。
  饮水思源,我是平遥人,为了一个承诺。
  把根留住,我是山西人,为了一个诚信。
  中流砥柱,我是中国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这几年,看了些实景演出,觉着不错,却只做了忠实的观众。
  置身于沙瓦剧场,又见,不只是体验,你也在参与、追溯、寻梦;平遥,不仅是意乡,也是你我心灵的原乡。
  又见平遥。雷劈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