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罗山位于忻州市忻府区西北22.5公里处的合索乡黄龙王沟村,被誉为“忻府区第一名山”。陀罗山以佛教经典命名,相传是文殊菩萨在五台山外的又一道场,其山势雄伟,峭壁林立,清流潺潺,每到夏季凉爽宜人,素有“陀罗避暑”之美誉。上大三的时候,我和舍友们一起到这里游玩了一趟,陀罗山的美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时值仲春,阳光正好,天气舒适宜人,正是踏青旅行的好时节。大家一行十人,骑着七辆大小不一、款式各异的自行车在平坦的柏油路上欢快地前行。虽然路途遥远,但大家丝毫不以为意,每个人的心情都很愉快。中途休整时,路旁的农家小院里桃花盛开,香气盈鼻,为大家的旅途增添了别样的乐趣。修整了几次后,下午一点多,大家终于到了骑行的终点——陀罗山脚下。
景区入口是座城堡样式的山门,山门上“陀罗山”三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大家在买了门票、寄存了车辆后便进入景区。
大家边欣赏沿途的风景边沿着水泥路向前挺进。游人不是很多,大多数是像我们一样的学生。山路崎岖,蜿蜒不绝。没走多远,大家便看到了一个叫作青龙池的大水池。水池里注满了从山上流下来的泉水,水面波光粼粼,激起了大家打水漂的兴趣。泉水溢出水池,继续向下流去,汇成一条溪流,也就是大家在刚进山门时看到的那条。一路上,路边的泉水哗啦啦地流着,有的地方甚至还结着厚厚的冰,冰层下面山泉淙淙,兀自流淌。由于是上坡路,走起来也比较吃力,但大家的心情一直很好,说说笑笑的便也不觉得有多累了。累了时,就在光滑平整的巨石上略作休息,补充一下能量,休息好了便再次出发。海拔越来越高,路边的山崖旁是深深的沟谷,沟谷里长满了高大的松柏,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大家一时兴起,纷纷站在就近的松柏枝桠上,拍照留念。
山路的尽头是一片开阔的空地,雄伟的陀罗山主峰近在咫尺。仰望主峰,巍峨壮观,高耸入云。漫山遍野的青松郁郁苍苍,遮天蔽日。一条曲折盘回的台阶山路悬挂在山石之间,时而裸露在危岩之侧,时而掩映在苍翠之中,曲曲折折直通峰顶,令人未登先惧,望而生畏。大家怀着豪迈的心情沿着一层层石阶继续向上攀登。石阶路多呈“之”字型,时陡时缓,时宽时窄,路旁古树森森,颇有意境,或是山花烂漫,春意盎然。仰望前方,山路蜿蜒如登天云梯,悬若游丝;经过艰难的攀登,大家终于走完了1585级石阶来到陀罗山的最高处—清凉顶。这里山高树茂,浓荫蔽日,风声呼啸,松涛阵阵,确实给人一种凉爽舒适、心旷神怡的感觉。山门外有龟蛇二石把门,院内左侧石壁上有清朝光绪年间忻州知州方戊昌书写的“日近云低”四个大字,另有“到此清凉”四字,作者难考。山顶有块巨大、平整的清凉石,一座文殊庙巍然矗立。另有避暑楼、梳妆楼等古时建筑,却是1993年重建的。大家站在庙前的石头上,听着呼啸的风声和阵阵松涛,极目远眺,万千景象尽收眼底,一览无余,大有一览众山小的畅快。爬山的劳累顿时消失,不见踪影。此时,不由得让人想起林则徐“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佳对,大家的心情更加豪迈,也更加佩服古人的气魄和胸襟。
峰顶逗留了一个多小时后,大家沿原路返回。上山是爬坡,自然很累,下山便轻松了许多。路上的风景依然很美,大家一边走路,一边说说笑笑地欣赏着,品味着与来时不同的趣味。走到山脚下,便骑上各自的自行车,踏上了回学校的路。天色已是不早,大家也自然加快了速度,一路疾驰,终于在天黑前安全回到了学校。
这是大家大学三年中唯一一次的集体骑车出行,给每个人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骑车远行,再加上爬山登顶,对大家的身体和心志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未来的日子还很长,希望再回到忻州的时候,能和大家再爬一次陀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