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文史*天地总第2611期 >2014-01-19编印

草根的担当
——写在东湖诗社迎新春联谊会暨阎永胜新书发布会之后
刊发日期:2014-01-19 阅读次数: 作者:张见素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草的存在状态永远都是一个样子——孤寂。无论它是稗草还是车前子,无论它是蒲草还是狗尾巴草,或者根本就是一些连名儿也没有,永远都没被人注意过的小草。至多有些草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被人发现可以食用,摇身变为野菜,上了餐桌;或者,有些草会开几支小花招摇一下,荣升成为家花,移植在花盆里。如此而已。
  何况是草根。
  所以霍社长说,一个文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必然要承受太多的孤寂。
  但可庆幸的是草根跟所有霸气十足的参天物类一样,它享受充分的阳光雨露。惟其如此,才体现天地众生的平等,平等地接受,平等地梦想,平等地追求,平等地实现,平等地幸福。
  阎警官的幸福在于他有个梦想,有个梦遥书屋,更有为一个遥梦不懈追求的勇气,还有今天这个追求的结果。对于他的著作我想说的是,勤奋是财富,积累是财富,书写的习惯是财富,将来有一天,当他老了,回头就可以看到自己的每一个脚印,那是一件非常幸福非常浪漫的事情。
  借此机会,我还想说说有关文化的问题。
  对于王进老师讲到文学的三重意义,我沿着他的思路和内容,权且是凿壁借光书房夜话吧。
  首先文化是软实力的象征。虽然软,但到底是实力。理论上来讲,有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之说;从客观现实来看,犹太民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人说百分之九十的智慧在犹太人的脑袋里,正好这个民族的财富拥有量也是令人刮目相看的。有一个统计说,犹太民族人均读书一年44本,而我国人均为0.4本。我认为这样一个差别是当令人深思的。
  王老师说我们的精神状态和政府对待文化的态度决定一个民族的实力,这是不错的。但我觉得政府对待文化的态度和民众的精神状态之间还存在一个决定的关系。导向的作用是巨大的,春秋时期齐景公喜欢穿紫色王袍,于是全国的人都穿紫衣,这样的例子,在现代也随处可见。而向文化建设倾斜,无论如何不比引进企业、把地域资源变为利润更难,如果一个地方在文化领域一盘散沙,或者是纯粹靠庶民的绵薄之力,对于政府而言,它指定是非不能也而是不为也。
  其次文化是一个城市地域文脉的象征。不由得想起前些天查找一个有关徐沟的资料,结果搜出来一组城隍庙的照片,看着所剩寥寥的宏阔精美的断壁残垣、破瓦烂窗,才体会到了惜物心痛的感觉。照片的作者留着言:
  这是我家乡的城隍庙,只可惜我太渺小,没有能力来拯救它。
  其中一张,几近腐朽的门柱上贴一副大红纸对联,上书:
  八百年风吹雨打今日尚可屹立不倒徐沟真乃圣地
  几十载有看无修明天或成瓦砾一堆古城再无古迹
  横批:千古奇观
  这也是心有余而实在力不逮的草根庶民的良心。
  我常想一个问题,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有良心的人没能力,有能力的人没良心。这正好可与那个横批呼应:自古而然。
  我再次引用龙应台女士有关政治家和政客的区别的论断:
  政治家跟政客之间有一个非常非常重大的差别,这个差别,我个人认为,就是人文素养的有与无。
  真的,只有具有政治家的眼光气度胸襟担当,他才会知道如何做判断,施政从哪里开始下手。我们诗社的名誉社长范世康先生强调,要懂得历史的重要意义,要讲史学史,学习国史,学习党史,这是理国必修课。人得知道我们是怎样走来的,身后没有路,那就是断崖。而尊重古人留给我们的东西,就是为了使历史得到证明。
  最后文化最能滋养一个人的心灵、滋养民族的灵魂。
  大凡文人,都有一点清高,通称不合时宜。如果时宜是同趟一池浑水,那么不去随波逐流的那些人就是在弘扬正气,就是代表了一种正能量,虽然这不过是一棵小草微不足道的一点力量。
  范世康先生担任过要职,所以他的角度是很高的,他说,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的伟大复兴寄希望于草根、庶民,而一个文人,尤其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和意义,不被蝇头小利绑架,拒绝商业诱惑,不畏惧强权政治,保有纯真。他说,淳朴的真实的才是永存的。
  这次合二为一的两会,就是这样一群草根,表面上是在分享阎警官的梦想、追求以及他数十年来追求的成果,实际上是在自觉地践行祖国的复兴大计。
  这正如贺灵宝前辈所言,我们的存在,也是一种历史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