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山水*之间总第2593期 >2013-12-08编印

雨中游麦积山
刊发日期:2013-12-08 阅读次数: 作者:芷淇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我是第二次去甘肃了,但却是首次去麦积山看石窟。
  我们的第一站就是有塞上江南之称的甘肃天水。在这十年九旱的大西北,天水这样的空气和环境真是难找,据说这里的夏天极其凉爽,非常适合避暑。来到天水,必去的就是麦积山。当地人说麦积山最好的景色就是“麦积烟云”,云雾中的麦积山更有一层神秘的面纱。
  麦积山,地处天水市东南方,是西秦岭山脉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因形如农家麦垛而得名,是中国四大名石窟之一。麦积山属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崖拔地而起,高800米,山势险峻,周围绿树成林,环境清幽。西汉末年,麦积山已成为天水名将隗嚣的避暑宫。荟萃着后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的塑像7200余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分布在194个洞窟里,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一样,有着珍贵的艺术宝藏。如果就艺术特色来分,敦煌侧重于绚丽的壁画,云岗、龙门著名于壮丽的石刻,而麦积山则以精美的塑像闻名于世。
  麦积山历史悠久,早在1600年前就享有盛名。大诗人杜甫曾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在胧上天水一带居住近半年,并写下了《秦州杂诗》等一百多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其中有赞美麦积山的诗曰:“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石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麦积山石窟是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从十六国后秦时期开始营造的。
  麦积山石窟多凌空凿于20至7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有崖阁、摩窟、摩崖龛、山楼、走廊。窟形有人字坡顶、方塌四面坡顶、拱楣、穹顶、方楣平顶、方楣覆斗藻井、圆形小浅龛、盂顶。这些不同类型的窟龛、崖阁,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建筑结构演变、发展的实物资料。据记载,当年开凿石窟时,从下堆积木材,达到高处,然后施工,营造一层,木材拆除一层,直到山脚。相传,李允信为其亡父造七佛阁时,就动用人工40万个。直到现在,当地还流传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民谣。
  麦积山塑像有数千身,每一尊都神态庄严可亲,华美而不俗。有一个窟名曰“牛儿堂”。中间龛门前有一摩醯首罗天,站在一只卧着的犊牛身上。这个牛儿,塑造得相当动人:圆圆的眼,顽皮地注视前方,脚虽蟠曲着,却似乎要跃起的样子,松弛的颈上垂着的皮,也象在动着。不仅身形姿态具备了牛的特征,最出色的是把一只犊牛所具有的稚气和活泼表现出来了,当地农人非常喜爱,称为“金蹄银角的牛娃”。在西崖的石窟中,以133号和127号石窟为最大。133号碑洞,是麦积山最特殊的一个洞窟。洞中不仅有许多泥塑作品,而且有18块石碑,有几块碑面密列贤动千佛小佛像,因此又称“万佛堂”。据说每个人都能在“万佛堂”找到与自己相似表情的佛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