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山水*之间总第2593期 >2013-12-08编印

一个辉煌王朝的背影
——西夏王陵
刊发日期:2013-12-08 阅读次数: 作者:韩玉林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自从看了周星驰的电影《大话西游》后,我对宁夏心向往之。今年7月,有幸与老伴带孙女参加了由山西红马旅行社组织的“宁夏——塞上江南双卧5日游”。一路上,我们看到了晋陕交界雄伟的吕梁山,澎湃的滔滔黄河,荒凉的“三边”地貌,美丽的河套平原。宁夏总面积只有6.64万平方公里,人口630万,但景点很多。我们先后游览了沙湖、西部影视城、贺兰山岩画、西夏王陵、回乡文化园、水洞沟、沙坡头等。
  走进宁夏,必然要走进一段久远的历史。无论翻开我国历代纪元表,还是翻读24史,都很难寻觅西夏王朝的记忆,但这个王朝的确在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地存在了189年。有人说西夏王朝像鹰一样的崛起,从历史上掠过,飞得无影无踪。当我真正伫立在景区大门前,望着门楼两侧红底鎏金的西夏文字“大白高国”时,对神秘西夏的好奇心涌上心头,更加急切地想进去游览。
  我们坐上景区的电瓶车,首先来到西夏博物馆。博物馆占地53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有展厅9间。基本陈列由西夏历史、西夏王陵和西夏学术研究成果等组成。在这里我看到了考古发掘的最具代表性的西夏文化遗存,如铜牛、石马、佛经、兵器、铁甲、官印、碑文、雕龙石柱、西夏瓷器、琉璃鴟吻等600余件,样样做工精细,工艺水平高超,终于使我对古老的西夏有了基本的了解。
  西夏皇族是党项族的拓跋部,其祖先系康巴地区羌人之后,由于不堪吐蕃的排斥之苦,举族数千里徒迁到宁夏地区。唐朝时,拓跋氏由于军功被赐予李姓,后因平定农民起义军黄巢有功,被封为夏国公。在宋朝时,党项族逐渐强盛起来,经过不断的经营与扩张,李元昊于公元1038年在兴庆府(今银川)称帝,建立了大夏国。在历史上存在了189年,亡于1227年,经历了10代皇帝。其疆土鼎盛时期面积约83万平方公里,辖管22个州,包括今宁夏、甘肃西北部、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青海东北部。西夏王朝前期与北宋、辽平分秋色,中后期与南宋、金鼎足而立,被人形容为“三分天下居其一,雄踞西北两百年”。
  接着我们又参观了“西夏史话艺术馆”。这里有3座蜡像展厅,主要介绍了西夏王朝的形成、发展,直至灭亡的历史故事。西夏建国后,发展很快,不断地吸收中原的典章、制度,创立了著名的西夏文字,崇信佛教。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皮革,毛织品远销国外,冶金技术也很高,刀剑在内地极富盛名。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曾5次派大军平定西夏,都遭到西夏军顽强抵抗,屡战屡败。第6次攻打时,成吉思汗亲自带兵,负伤战死在宁夏,战无不胜的蒙古军在西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来成吉思汗的子孙们征服了西夏,对西夏人进行了残酷的杀戮,让西夏王朝和党项族彻底的销声匿迹了,宁夏由此得名。
  西夏王陵位于贺兰山东麓,距银川市30公里,有“东方金字塔”之称,是西夏王李元昊及其祖父、父亲和以后诸王的陵寝。陵区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4公里,在4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9座西夏帝王陵寝,254座王公大臣的陪葬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当我们来到陵区时,已是夕阳西下的时候了。墓冢平地营造,坐北朝南,全部用黄土夯筑。陵台有圆形和八角形两种,高约20米左右,外形颇似佛塔。远远望去,就像放在黄色盘碟中的玉米面窝窝头,从上到下留有一圈圈不规则的坑痕,犹如一只大手旋转着捏出的许多指印。
  仔细观看西夏王陵,规模宏伟,布局严整。阙台、神墙、碑亭、角楼、月城、内城、献殿等构造,在遗址上依稀可以辨认出来。规模最大的3号陵是一代枭雄李元昊的泰陵,是目前唯一对外开放的帝陵。从它发掘的情况看,地下墓室前有49米的斜坡墓道,两侧各有配室。深约25米,墓虽早期被掘,但仍出土了各种金饰、银饰、珍珠及瓷器等。已发掘的3座陪葬墓,墓室为方形土洞,以铜牛、石马等殉葬。
  在暮色中告别王陵的时候,我看到晚霞染红了贺兰山,天低垂,如一张巨大的穹顶,覆盖着残损的王陵,显得更加悲壮。仿佛还能隐约听见号角呜咽,战马嘶鸣,触摸到一个辉煌王朝倏然消失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