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幸运的莫过于一生从事自己喜欢的事,并以此为生!农民画家王勇就是这样,他实现了事业与职业的高度统一,辛苦并快乐着。
“数载悟丹青,一朝驰盛名”。金秋九月,全国“未名骏马闯艺坛”活动在京揭晓,我县农民画家王勇,凭借一幅国画作品《虔诚》,最终从全国千余幅入围作品中,成功晋级“未名骏马闯艺坛”活动百幅精品,荣获金质奖章,王勇本人荣获“未名骏马”荣誉称号。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直播了颁奖盛典。
王勇,笔名悟墨,1967年生,土生土长清徐人,从小喜好美术,数年来自悟苦练,执着其中,痴于中国人物画。2003年进修于中国美院,现为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太原市美协会员、县美协主席,县教育书画研究会顾问。其作品多次发表省市刊物,多次参加省、市展览并获奖。
“我一生遇到三个人——陈正虎、郭章、刘永成,没有他们的帮助,也没有我的今天……”——
得遇“贵人”改变一生
王勇是我县迎宪村人,从小品学兼优,务农的父母没有给他有比别人更好的条件,也没刻意培养他,但传统农民骨子里纯朴、善良的品质,却在王勇身上潜移默化、一脉相承。
王勇学习很好,一直名列前茅,他更是老师眼中的乖学生,从不迟到、人又勤劳,也不惹事生非。上世纪六十年代资源的贫乏,并未使个人的喜好早露端倪,王勇也不知喜欢什么、特长是什么,但每次看到路边墙上的宣传画——那时都是些农业学大寨、愚公移山、批林批孔那些大型壁画,他就会驻足不前,凝望多时,久久不愿离去……
五年级时的一天,美术老师刘正虎把王勇叫到一边说:“想不想学画?我推荐你跟文化馆的郭章老师学画吧!”小王勇似懂非懂,没有大人做主,他认定老师的提议,就是为了他好,他是一定要遵从的,自己便茫茫然点头答应了:“好、好……”
没想到,这一点头,却开启了王勇一生的丹青生涯!
从迎宪村到文化馆有很远的路程——县文化馆当时在县委招待所,王勇每天傍晚放学后,都会一个人背着一个大书包步行到文化馆学画画。“那时小,心里也没有胸怀大志,长大一定要当画家,只是性格使然,只是愿意坚持,只是喜欢。”王勇回忆当年,淡淡地说,“可贵的是,我一年四季,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做到这点,不容易。”
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品行决定着他事业的成败。郭章老师当时在全县享有盛名,在他这里学画的孩子很多,但能坚持下来的不多,王勇是为数不多学生中一个“自从来了就没离开过的好学生”!所以,郭章老师对王勇非常器重,不仅喜欢他诚实、坚韧和恭顺,更喜欢他画画时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精神,并且“很有灵气”。
在郭章老师这里,王勇扎实地学习了素描和水粉画基础,为将来画国画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从此结下师徒之缘,郭章老师就再没走出过王勇的生活,直至长大成人,直到王勇的画技早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郭章老师始终是他的老师。逢年过节,王勇都会拜望恩师,即便是有时有事,也会托付兄弟姐妹去代自己去看望老师。师生情谊,在王勇的忠厚、真诚里,演变成为忘年之交。
“在剧团画布景那几年,对我的画技是个历练!无论多么枯燥、孤寂、烦恼,我都挺过来了!因为,只要拿起画笔,什么都忘记了!”——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王勇初中毕业后便跟随县剧团外出画布景,一为贴补家用,二为继续学画。初中生,对于现在的孩子,还是妈妈心中长不大的乖乖宝,而王勇,却在用稚嫩的肩膀挑起生活的重担,尽管如此,他一直坚持画着、画着。
“画画——我从没想过要放弃!”王勇说,“就像我身体的一部分,从没有想过要忍痛割爱!”王勇除了画布景,还要跟剧团的大人们布置台口,个头小小、年纪小小的王勇,凭着勤勤恳恳、吃苦耐劳的态度,受到大家的喜爱。“画布景的那几年,对我的绘画设计和造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王勇不以为苦,他只在乎他的画。
当一出出大戏开锣后,王勇便躲在一个角落里,认真地揣摸起画来。王勇从没像其他小年轻一样呼朋唤友地出去撒欢,而是一个人默默地潜心研画。“画画,最大的挑战就是能耐得住寂寞。”王勇感慨道。业余时间,王勇会在湖边写生,那真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盛夏的湖边,烈日炙烤令人窒息,王勇依旧纹丝不动坐在湖边写生;严冬雪景,是画家笔下爱物,但刺骨寒冷,王勇却毅然不动,一笔一笔临摹着……书画一家,王勇知道,如果画画得再好,没有一笔好字托衬是不行的。夜深人静,王勇会伏案工作,画画、研读、临贴、习字,忙个不亦乐乎。寒暑易节,从未停歇。
2003年,王勇又迎来他人生一大转机:经县文联主席刘永成引荐,王勇得到一次到中国美院深造的机会,师承董文运教授。这个机会对王勇来说何其珍贵!这当儿——正是在王勇的绘画基础有一定造诣之时,他的画技和章法,正需要专业的理论作指导来改变和纠正。王勇按纳不住耐心的喜悦,就如同饿牛跑进菜园子,如饥似渴地学。在这座神圣的殿堂里,王勇不敢浪费一分一秒,老师讲的每一句都认真做了笔记,课后认真揣摩,不懂就跟着老师问个不停!
绘画有两个技法,一个是来自西方的光影素描,一个是来自东方的结构素描。就在这半年期间,王勇的画技从西方的光影素描,小心冀冀地转换到东方的结构素描,这种技法的成功转换,奠定了他绘画的专业根基,也决定了他今后的画作水平。
美中不足的是,非典疫情,让他从一年的深造变成半年!但就这半年,使他从业余到专业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我的座佑铭。路走对了,还怕远吗?”——
丹青在悟人生在修
“十年磨一剑”。王勇深造回来,一直认真对照所学刻苦临摩、研习,2013年,国画《虔诚》问世了!
“画作需要悟性!”王勇说,中国的国画,里面渗入了天人合一的儒释道精神,需要感悟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理。每逢画画,他都是冥思、彻悟,从人物的灵魂深处感受精神的东西,他致力于“传神”。《虔诚》是一幅以西藏人物为蓝本的国画。在王勇眼里,西藏的人物坚韧、沧桑、虔诚、粗旷,是绘画的好素材。30多年来,王勇的工笔基础是最最扎实的,他画这幅作品时,无论是面部的笔法,还是人物表情的掌握都十分到位。看,一张羊皮袄,满头华发,满脸沧桑,捏着串珠的、合扰胸前的瘦骨嶙峋的双手……都是认真勾勒、精心绘制而成。而背景,用了飞雪飘扬的背景,使的画面整个意境得以提升。可圈可点的是,这两个人的眼睛真切而传神,还有那紧锁的眉头,一道道的抬头纹,鬓角暴出的青筋,那略微撇着的嘴角,透着坚毅和无惧!刻画那般细腻,不禁让人怀疑:是画?是照?据说,专家们在“未名骏马”评选时,除了对《虔诚》这幅作是带有宗教色彩有个别评委提出质疑外,对于构图、绘法等其他方面毫无疑义,评委们都是一致首肯。
从名不见经传的小画匠,到入选全国的“未名骏马”,王勇走了36年!
从学画以来,王勇一直以一颗谦卑的心认真做人、认真画画、孜孜以求、从未虚歇!就连穿衣、理发都是简单大方。在清徐县城里,他的画作随处可见,幼儿园外墙面的大型壁画,宾馆饭店内部的装修画作,亭台楼阁的彩绘,甚至清徐非物质文化遗产——彩门楼上也有他雕梁画栋的手迹……王勇的成长伴随着清徐文化发展的印迹。有人问王勇:“为什么不自己办一个绘画班?”王勇摇摇头说:“不行,我不是科班出生,怕误人子弟。”听来让人肃然起敬。
说起获奖感言,王勇憨直地笑了:“这才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王勇说,“艺无止境,一幅获奖的画作不能说明什么,就算妙手偶得吧!”谈到未来,王勇说:“入了门才知道艺术的博大精深,殚精竭虑还怕收获不大,哪敢虚度?除了刻苦钻研外,就是拜大自然为师,继续在绘海中行走,继续在画作上禅悟,争取有更多的作品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