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东湖*副刊总第2583期 >2013-11-15编印

难忘那一跪
刊发日期:2013-11-15 阅读次数: 作者:罗丽红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开学已有月余了,随着学生们的陆续到来,冷清了很久的校园也随之热闹了起来。望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我的心也豁然开朗了好多。
  早上店里的生意不是太好,我和小姑娘忙着上货,收拾。下了第二节课以后,学生们会一下集中过来,我们俩都有点忙不过来的感觉。孩子们吵吵嚷嚷,好不热闹。学生们稍微少了点的时候,我一边给他们拿东西,一边闲聊了起来。我说:“你们又睡懒觉了吧?”“是啊,昨晚我们几个去上网,到凌晨才爬院墙回来的,刚才睡得正香呢,讨厌鬼班主任硬把我们从床上拉了起来。哎呀,困死我了。吃点东西,回头接着睡去。”“哦,要睡觉不会在家睡啊?在家多舒服呐。”“在家我老妈更心烦,唠唠叨叨个没完,还不如在这儿好呢,自由自在,天高皇帝远,她想管也管不着。”看着这个学生洋洋自得的模样,望着他离去的背影。我的思绪飘回了好久以前……
  那是暑假的一个午后,由于天气十分的酷热,我带着儿子在学校门口玩耍。当时,还有好几家在学校住着的教工也都在校门口。正好校长值班,也在传达室门前站着。我们大人聊天,孩子们则你追我打,嬉戏玩耍。这时从校门口走进三个人来,简朴的衣着,一看就是从乡下来的。看着他们汗水满面,风尘仆仆的样子,校长迎了上去:“你们有事情吗?”“是啊,我们是来报到的,这是我女儿,接到了你们这儿的录取通知书。你看,对吧?”父亲急忙掏出了录取通知书。
  校长接过来看看说:“是啊,是我们这里发出去的”“哎呀,我们也没有出过远门,坐公交车坐过了好几站,这不,怕找不到,往回返,就没敢坐车,一路走,一路打听,才找到这儿的。”“你看我女儿的成绩考了600多分呢,本来能上重点高中,可是她为了早日减轻家里的负担,就报了中专,为的是早点念完书,尽快参加工作,帮她弟弟继续上学。”“哦,是这样啊,那你们就交一下学费,办理入学手续吧。”“学费多少呢?”“一年4000,4年一共16000。”“这么多啊?”父亲听到这里,瞪圆了双眼,似乎惊呆了一般,女儿和妈妈也面面相觑,更是说不出一句话来。
  当时学校刚开始实行自费念书制度。我在旁听了,也明白对于一个靠种地为生的农民来说,高额的学费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校长看到这儿表态说“鉴于你女儿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这样吧,你们不用一下子全交了学费,可以分批交。每年交4000就好了”“唉!我们到哪儿去凑那么多钱呢?我一家子就是不吃不喝,一年也攒不下4000块钱呐。本以为苦熬了多少年,孩子这下考了学校,有出头之日了,谁想……”“孩子,咱念不起,回家吧。”女儿无助的眼睛望着我们的校长,她是多么希望眼前的人能给予她帮助啊。正在这时,父亲看出了女儿的迟疑,扑通一下,跪在了女儿的面前:“闺女啊,你爹无能,供不起孩儿念书。爹求你了,咱回去吧,不念了。”话刚说完,还没有等众人反应过来。已踉跄着爬起来,返身急速向校门外冲去。校长首先反应过来:“你看你这人,有什么事好商量吗?”女儿急得大哭了起来:“爹,你别跑啊,我不念了,好不好?”妈妈一边追一边哽咽着说:“老头子,有什么你不能好说吗?”就这样,像一阵风似得,一家三口转瞬之间踪迹全无。可父亲那饱经沧桑无奈的脸却留在了我的心底,怎样也挥之不去。那女孩会是怎样的命运,不得而知。
  而现在的孩子们来上学,你看看他们究竟是怎样生活的。早上不起床,好一点的学生还会去教室听一会课,可大部分学生一觉睡到10点钟。饿了,来商店买东西填饱肚子。一个汉堡包2块5,一杯奶茶3块,两根烤肠。当然回去的时候还得带几瓶矿泉水,因为懒得打开水。男孩子必备一盒不算太高级的10块左右的香烟。中午不到11点半。食堂门还没有开,门外就站上一大堆等着吃饭的学生了。花十几块钱打的饭不对胃口,怕什么,倒掉。商店来买桶面三块五,老板你可得准备好热水哦。面包,鸡蛋,火腿,对了再来一瓶绿茶。下午下了课,才4点,无聊,吃冷饮去。晚上一个开心,饭店请客去。到了9点以后,咱再买点小吃,反正商店应有尽有,打上包,回寝室聊天去。更有甚者,买上一大包零食上网去,一晚上不才10块钱吗。就这样孩子们一天五六十块不够花。别以为他们的家长都是有钱人。我和孩子们聊天,也知道有的大人下岗,有的打工,大人们过得其实十分的艰难,只是怎么苦,咱也别苦孩子。当我问他们:你们花父母挣来的血汗钱就这样心安理得吗?为什么不能多想想父母的不易,好好念书呢?哼,谁让他们生我来,我没有生在有钱人家还特委屈呢。
  唉,孩子啊,如果是你的父母,跪在你的面前,苦苦哀求你们:孩子啊,请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吧。你知道吗?那是父母艰辛劳作换来的辛苦钱啊?你没有感觉到你的父母已日渐苍老吗?生活的艰难已压弯了我们的背。孩子啊,难道你就真的无动于衷吗?你的心就没有一点触动吗?难道你们是铁石心肠?为什么不能体谅一下做父母的心情?
  可这样的现状,能怨我们的孩子吗?问题的症结所在只出在孩子们身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