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他山*之石总第2576期 >2013-10-30编印

应进入城市化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刊发日期:2013-10-3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王新奎
  我国之前的城市化分为两个阶段,在2007年以前还是“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也就是先有项目再建设城市。在2007年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后,是“城市化推动工业化”,也就是先把城造好,再去招商。这两个阶段是完全不一样的。
  本来我对城市化带动中国经济增长是满怀信心的。我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认为,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即便有很多结构性的问题,包括城市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社会阵痛,但城市化本身可能会提供一个长期的经济增长动力。然而,最近五年我有点动摇了。我国目前的城市化有三大特征:一是体现高速工业化阶段的政府政绩观。政绩这个东西要能尽快看得出来,所以地方政府要“造城”。二是中央和地方特定的财权制度安排,规定了地方政府城市化速度、规模和方式,现在的城市化是我国的财权制度决定的。三是反映了赶超型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的炫耀心理。
  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经济实际上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出口外需市场,这个外需市场是市场配置资源,是有效率的;一块是内需市场,主要是投资拉动,效率相对比较低。我国的第一轮城市化主要是依靠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的工业化带动。当时,都是先有项目,项目等在门口没地方安放,所以先搞一平方公里,大量外商和出口加工企业继续涌入,等在那里,再搞一平方公里。我国东部沿海开发区后来都遇到一个问题:工业区没有生活设施、没有娱乐设施,像苏州和上海浦东的工业区,里面的文化设施、医院、住宅等都是后来配套进去的。不像现在到中西部去看,大剧院、医院、体育场早就造好了。那个时候,至少在天津滨海新区以前,整个沿海的城市化就是这么过来的。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没有了外需增长的空间,以前那种工业化的推动力就没有了。我们的投资拉动是靠大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实现的,其实货币投向了工程机械、重化工、钢铁、水泥等一系列的产业,这和当初出口导向引起的“造城运动”在本质上已经有差别了。这个模式能持续吗?我看难。
  城市化是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重大因素,城市化总是代表着国家的兴旺发达,但是现在政府已经不能再单纯去扩大城市规模,不断地造高速公路和地铁,靠铺摊子、造城、上项目拉动经济增长了。而要反过来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和治理,加强对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才是真正的“城市化”。我觉得所谓城市化,最重要的是治理这个城市、管理这个城市、调整这个城市的结构。如果这个路子转过来了,城市化的效率就出来了。
  中国的城市化有几个阶段,不同的阶段有它的特点,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比如第一个阶段是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带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第二个阶段是通过不断强化基础设施投资,带动第二波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现在应该进入第三个阶段,即靠加强城市内部管理和产业结构调整来提高城市效率,来实现科学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道路任重而道远。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在国内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有巨大风险的情况下,我们现在处于成本和效率赛跑的关键时候,如果效率跑得过成本,那我们的经济发展就可以持续,反之,则后果不堪设想。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市政府参事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