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真情*故事总第2575期 >2013-10-27编印

点点滴滴忆父亲
刊发日期:2013-10-27 阅读次数: 作者:春雨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每当想起父亲,我就不由得鼻子发酸。2000年父亲因摔了一跤引发脑溢血,在床上经历了四个多月的病痛折磨后,走完了他77年的生命旅程。父亲的一生勤劳、俭朴、严谨。
  父亲14岁时就跟人下关东打工,解放后回乡与母亲成亲,两间房子、一箱一柜就是哥姐记忆中的全部家当。成家后,父亲的一辆飞鸽自行车支撑了家庭的大半壁江山。在我的印象中,这辆车子已看不出本来的面目了:没有耀眼的电镀亮光,但也是浑身油亮,行驶起来没有一点杂音,平稳异常,辐条比正常的粗了一倍,圈是加重加厚的,后梁架通用12毫米的钢筋改制,上盘一条十几米长的单绳,左右各一条传送带割制成的搂底带,套着铁环,一辆十足的载重货车。这辆车伴随父亲度过了壮年时代,为全家的生存发展立下了卓越的战功。那时,父亲和两三个人结伴,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怀揣几块干粮,送块汁(一种小土化工产品)、贩瓜果,奔波于城乡之间,出没于大街小巷,装载数百斤,日行百公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跑了十几年,车胎换了一条又一条,零件换了一个又一个,十几年过去,这辆车除了车架和车把外,再也找不到其他的原件了,这期间的劳苦非常人所能承受。由于车座长年的磨压,有一年父亲的臀部生了一个毒疮,不得已卧病在床,脓血一挤一滩,一躺就是二十多天。换药时,父亲咬牙,母亲淌泪,医生皱眉。
  父亲为人耿直,他的信条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做买卖童叟无欺,从不在秤杆上做手脚。有时遇上外边的人来村里卖瓜果,他怕村里人欺生,就主动帮着招揽顾客,过秤算帐,还乐此不疲地说:“谁没有个出门的时候”。父亲为人处世,既不结附权贵,也不与无聊俗人为伍,对那些市井无赖、势利小人更是避而远之。这种处世方式的优劣,我不得而知,就算是人以群分的规律吧。
  父亲是善良的,他有一手在全村来说还算过硬的厨师手艺。逢上谁家有红白事宴,大都少不了他掌勺,父亲很向主,开单买菜,总是恰到好处,决不给人家浪费。知道他脾气的人说声:赵师傅,好手艺,菜味道真好,露一手吧!这样的话不用多说,此时的父亲脸放红光,眼睛眯成一条缝,炒瓢勺子叮叮当当,三下五除二,菜来了,“不是吹,吃得咋说?”众人笑着、吃着、喝着…临近春节,邻居们割好肉,请父亲做些烧肉丸子等,父亲就高高兴兴地拿上他引以为豪的厨具走家串户,直到大年三十。除夕夜,父亲这才一晚上守着火台赶做自家的。多年的骑车生涯使父亲练就了一套纯熟的修自行车技术,家里置办了整套的工具,我家又紧靠公路,多少年,邻里乡亲和南来北往找父亲修过车子的人,不计其数,而父亲从来没有要过别人一分钱,赶上饭时,还要端碗饭给人吃。
  父亲生活严谨。父亲一生从事农活不多,但并非不懂农活。他的农活做得很精细,吃大锅饭那会,每年自留地作物的长势收成,就连那些长年从事田间作业的老农也望尘莫及。他的农具件件得心应手,把柄精工细作,圆润光滑。父亲喜欢鼓捣修理营生,在他眼里,一截铁丝、一小块铁皮、一根螺丝都是有用之物。锅盆漏了,一经他手,很快就能用了,父亲的修理手艺无师自通,以至于在村里的磨坊、弹花坊当起了修理工,这和他爱钻研是分不开的。父亲爱读书看报,一见我带回去报纸杂志,他就迫不及待地坐在凳子上认真细读起来,这也成了他晚年生活的重要部分。看到新鲜的事,还会拿给老友们一起分享,时间长了,国内外的事、生活小窍门等等还真知道不少呢。
  父亲一生克勤克俭。困难时期,我们兄妹的书包,都是从旧市场买的旧军用帆布挎包,回来洗干净,缝缝补补,既结实又大方,冬天的棉鞋也是旧军布鞋改制的,称上几斤碎皮,在父亲灵巧的手里三弄两弄,鞋子又舒适又暖和。父亲对粮食的惜爱,更是胜于一切,由于多种着叔父的几分自留地,加上父亲的精耕细作,每年家里粮食都有些结余,几年下来积攒了不少粮食,生活再紧,市价再高,父亲也不会卖掉,这使我家从未受到饥饿的胁迫。村里谁家揭不开锅来借粮,父亲总是慷慨解囊,帮大家度过难关,在我记忆中,父亲有个红旗本,记着谁什么时间借了多少粮食,多的时候,借粮的有几十户,有时粮食一借出去就是好几年,但父亲从来没有催要过。老年的父亲几乎没有做过一件新衣,穿的都是哥穿过的工作服,父亲也很满足。父亲从不浪费食物,有的食物时间长了不好吃,我们想扔掉,父亲却怎么也不同意,说把能吃的食物扔掉是造孽,我们只好作罢。父亲没有什么嗜好,只爱喝点酒,却从不买下酒菜,偶尔割块豆腐、买点灌肠就算改善生活了。我刚参加工作那会,父亲的牙齿脱落了不少,姐姐让他镶牙,他说:“还凑合,过两年镶吧。”直到父亲去世,也没有镶了一颗牙。父亲为人太自理,从不愿因自己打扰儿女,却给我们留了太多的遗憾。
  我的父亲,一位平凡的农民,一位普通的老人,和千千万万的农民父亲一样,一生尽心尽力,为儿女劳作任劳任怨,无怨无悔。我为人子,在他老人家的有生之年,既没有过多的财物让他享用,也没有辉煌的业绩使他脸上增光,只好以此秃笔,记述一些琐事,作为寸草之心对三春之晖的一点折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