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杖,民间称之为拐杖、拐棍,古时又名“扶老”。从古到今,无论是登山远行、还是闲庭漫步,它都是许多老年人的不可离身之物。由于手杖既可稳身健步,又可增强体力故而被戏称为老年人的“第三条腿”。因其实用性,故而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较常见的那种“问号式”的手杖又衍生出了具有颇多妙用的各类手杖,比如登山用的手杖、顶端装有急救药物的急救杖、内有照明装置的夜光杖、具有微感应器以防障碍的导向杖等等。但是,在更多关注手杖实用性的当今社会中,这些“各怀其能”的手杖似乎远没有它们的“前辈”——“鸠杖”的身份和地位特殊……
说起鸠杖,得先讲俩故事。话说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某地,有一个王姓男子打了一位老年人。这事要是搁到现在,只要不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派出所给协调协调道个歉罚点款也就行了,往大了说也就是判几年的事。但是结果呢,该男子却被抓起来“斩首示众”了。还有一位,也是在汉代,一个小官,抓了一位有作案嫌疑的老人,结果呢,老人没事,这小官却因公事却被砍了头,您说这事要是放到现在岂不是又一起“拍案惊奇”?!看了故事可能大家都要为这俩人之死鸣冤了。套用咱太原人的一句话就是:你“闹”谁不行了,偏偏“闹了”两位“硬人”。其实,这两位老人倒不是啥“硬人”,只是两位有“鸠杖”的老人。
为啥有了鸠杖就这么“硬气”了?啥是“鸠杖”?其实“鸠杖”,就是杖头部做成一只斑鸠鸟形状的手杖。当然这个鸠杖可不是说随随便便做一根就可以了,必须是“御赐”的。《后汉书·仪礼志》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餔之以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也就是说秋天的第二个月,政府就要入户调查。超过七十岁的老人要授予玉杖并举行仪式,给老人送饭。八十、九十岁的,还要送礼物。这玉杖长九尺(汉制一尺23.2厘米),顶端加一鸠鸟为装饰,这玉杖也就是鸠杖。
鸠鸟作为杖首是有原因的,一是相传秦末楚汉之争中,有一次,刘邦被项羽追击,走投无路之际一头钻进了路边的灌木丛。项羽随后追到,他怀疑刘邦藏在树丛中,但一看树丛中一群
鸠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项羽想,如果丛林中藏着人的话这些鸠鸟早就惊飞了,于是他继续前追!因为这群鸣叫的鸠鸟救了刘邦一命,所以得天下后刘邦对鸠鸟厚待有加;二是文献也有明确记载,那就是鸠鸟吃食时是一口吞下,从来不噎。因此古人视鸠鸟为“不噎之鸟”,赐给老人以鸠杖,希望老人进餐时不噎,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汉代特别强调以孝治天下,皇帝多次颁发诏令,明确老人不分身份地位,都应该享受一些由皇帝亲颁的特权,因此只要是由国家颁发的老人杖,均以鸠鸟作为杖首,以示皇帝对老人的尊重。据先秦文献《礼记》中记载:老人50岁时,可以“杖于家”;60岁时,可以“杖于乡”;70岁时,可以“杖于国”;80岁时,可以“杖于朝”;90岁时,“天子欲者问焉,则就其室,珍从”——意思是说老人达到50岁的,可以在家拄拐杖;达到60岁的,可以在乡间拄拐杖;达到70岁的,可以在国里(“国”,指城市)拄拐杖;80岁以上的,可以在朝中拄拐杖;到了90岁的,天子如果有问题想请教,就必须亲自上他家门,而且还要带上珍贵的食物。
更有出土文献明确记载:拄着鸠杖的人,可以自由出入官府,不必行下跪礼;可以在御道上行走——这可不是一般的特权了。御道是天子的车马专用道,平时沿途有专人值班,人、牲不得上路。当时的律令还规定:领有鸠杖的老人,经商种田可免税免租;如有人领养持鸠杖的老人,官府发给补贴;持有鸠杖而身有残疾的老人,因犯罪被官府抓捕时不得捆绑;如子女殴辱持鸠杖老人者,以蔑视皇帝罪论处,严重者处以死刑……逐条读来大家就该明白了,这“鸠杖”比“黄袍马褂”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由于高层的提倡和社会的重视,历朝历代的尊老养老之风均颇为盛行。东汉明帝曾召集天下70岁以上的老者举办“长寿宴”,不论是高官贵族还是平头百姓,在享受特赐恩宴之后还可以带着御赐的美酒和一根鸠杖“满载而归”。
唐玄宗也曾召集天下老年人在京师聚会,并且对以往的制度略有变更:对于80岁以上的老人赐给鸠杖;90岁以上的赐给“几杖”。几杖,是有点类似于现在老人们歇息时既可坐又可靠的带有折叠功能的“多功能拐杖”,非常人性化。
可以说,鸠杖在古代就是老人享受生活和社会待遇的“优待证”,是老人身份地位的象征。它体现了我们国家和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和优良的品质。鸠杖礼制一直延续到清代,虽说鸠杖的形制不断地在改变,但是尊老敬老的传统却从未改变。尊老敬老,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应该一代代传承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