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玉
“化学脑袋”“活字典”不如档案纸片片
编史修志应是博闻强记的杂家。《清徐县志》第一任主编王之业天资聪颖,少年时报考太原进山中学时“另出一榜”雄居榜首,留誉并州。解放后长期任清徐县委秘书、县政府办主任。写材料下笔千言,立马可待。传说县委书记前台做报告念前一段,同时老王在后台奋笔疾书,正起草后一段;另有一人往前台传递稿纸,绝不耽误书记讲话。人称老王“个子小,心灵巧,化学脑筋比不了。”老王后来任县志主编,一年撰写县志讨论稿30万字。山西省地方志专家评价是12个字:“资料不够空话凑”、“总结报告体”。
继任主编王保玉稍逊一筹,但学生时全县三千多人通考也曾独占鳌头,后任县委理论教员,也有“蜚声讲坛”“活字典”之誉。可是这个小王拿了他精心编写的志稿请求专家评点时,省史志院的祁明批了11个字“豹头雀尾饿狼肚,教科书体”。
以上二王的失败教训是没有利用档案。于是亡羊补牢,聘请县档案局的白局长及有关同志为编委、顾问。又聘请各单位档案员200人为资料员,大干苦干五个月,档案资料的复印件、抄件像雪片一样飞来,终于使县志达到“虎头、豹尾、猪肚”,闳中肆外,获得社会好评,省政府颁发“优秀志书”二等奖。
不是“恶攻”是“谠言”
本世纪初编写《清徐法院志》涉及已平反的现行反革命分子李正修事,人们对此案此人心有余悸,认为是一块烫手的山芋。院志副主编法院纪检组长张卯春与特聘总撰者王保玉求真务实,查阅了有关档案一大摞,找到当年定罪的主要依据,即李书写的多副对联。其中有“一年四尺布,每天八两粮”、“社有区有队有,三级所有;工无农无商无,百姓全无”、“百家不鸣因狮吼,万民无语待龙吟”、“文革不用武斗,武斗不是文革”。当时认为李利用对联恶毒攻击党和伟大领袖。经分析认为这些对联如实指出高征购、共产风、一言堂、家长制及文革动乱等错误,是实事求是的谠言,是历史的铁笔,不是“恶攻”;李正修是“诤臣”,不是反革命。
气体、液体与固体
有这么一个比喻:资料装在人脑袋里是气体,讲在口上是液体,写在纸上是固体。近十年本人修志编史四、五部,对此深有体会。
《中高白村志》资料靠老人回忆、收集“口碑”,主要提供资料的老人叫武崇福,他文化不高,但曾多年任村干部,爱管闲事,记忆力强,人称“高白村的活字典”,武崇福等村民口述,笔者记录,整理编撰两年多,写成书稿20万字。征求村民意见,反映是“错误不少、取舍不当”,编者也觉得不踏实。“气体”“液体”毕竟容易散逸、变形走样啊!与高白村志相反,《清徐法院志》100万字,《清徐财政志》150万字,由于充分利用了档案,仅2009年一年内,财政局资料员已退休的档案员赵鱼莲就跑档案馆二百来次,查阅档案三百多卷,结果是成书工期短而资料详实,多、快、好地完成了两部大部头“信史”。
鸿篇巨制,也有你的贡献
以2008年10月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清徐历史文化丛书》第一辑为新纪元,清徐县出现了一个编史修志风起云涌、蔚然成风而且硕果累累的时代。据2013年9月不完全统计,全县编印的各类文史及部门志、专业志等资料书有40余种。这些书的编写离不了档案,离不了档案管理人员的支持。
笔者最难忘的是2012年—2013年夏。因编写《清徐县供销合作社志》,亲自跑档案馆无数次,借阅档案近200卷,受到档案管理人员的热情接待,大力帮助。这段时间,正值档案馆多事之秋,因迁移新馆,数万案卷要整理,同时还要在新馆举办“爱国主义教育”档案展览。十几名工作人员忙得像没头苍蝇。本该暂停查阅,但为了不影响修志,仍网开一面,尽可能满足查阅要求。档案员程玲同志急编志人之所急,在节假日,班前班后也常打电话告知:“你要查的‘关于县社代表会的资料’找到了,快来查吧!”她还利用休息时间主动复印、抄录,提供了大量的材料。
在2012年底的一次文史资料发行会上,许多编者发言,高度评价,衷心赞扬档案馆,有人套引《十五的月亮》中的一句话表达对档案人的感激之心:“鸿篇巨制的史志作品,有我的贡献,也有你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