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檐簷】(yán)
“檐”,异体为“簷”。形声字,从木,詹声。
“木”为木头、木料,是建筑的常用材料;“詹”为话多之意,在这里表示多出。“木”“詹”为“檐”,表明“檐”以木为材料,是椽木伸出于屋外形成的部分,而檐下多悬檐马(风铃)以惊飞鸟,稍有微风便响动不停,声音琐碎,如人之喋喋不休。“檐”的本义为屋檐。“檐”又可视作“木”、“厃”、“八”、“言”组成:《说文解字注》云:“盖齐(山东一带)人或云檐,或云厃也。”故“厃”是装在屋檐口的横木;“八”像屋顶挑出的檐角;“言”的甲骨文是舌头伸出的样子。“檐”为处于“厃”的位置的木头,椽木伸出房墙与舌头伸出嘴巴相似,故以“言”喻之。异体字“簷”从竹,“竹”为竹子、竹木,南方一些地区盛产竹,就地取材,以竹为檐。
“檐”的本义是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早期的民宅,房屋与房屋之间往往相连成一排,居住其中的可以是不同的家庭。而房间相隔却“屋檐”相连,某种程度上就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所以同一个屋檐下长大的人情同手足。“檐”字体现了古人这种同一屋檐下众人的聚居情况。我们不妨做这样想象:人们常常从相隔离的房子中走出来,立在“檐”下畅所欲言,相处十分融洽。那“厃”是高高的房檐,下有“八”、“言”,众人在一个屋檐下七嘴八舌地讨论,极写其热闹的场面。人多,言多,民风淳朴,“檐”字在笔画之间就体现出一股亲切之感。
檐是房顶的小小延伸,目的是为了在雨雪侵袭的时候起到抵挡保护的作用。中国古代的房屋建筑十分讲究,
小小的屋檐也能做得精巧细致,实用美观。上有屋瓦片片相叠,曲尽层次;下有木块相垒作为支撑,卯榫契合,错落有致。这些特点体现在宫殿建筑中,则更加细致入微,极尽富贵华丽。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这样描述了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宫:“廊腰曼回,檐牙高啄……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房檐上翘就像鸟儿在向上啄食,别致华贵。即使是普通的民宅,屋檐也是瓦缝齐整,精致讲究。这体现了古人对于建筑的要求和审美取向。所谓“飞檐”,是中国古建筑的一大特色,就是指“房檐”外张、飞动的风格。成语有“飞檐走壁”或“飞檐走脊”,是指能够飞越屋檐,攀登墙壁,走屋脊如履平地,形容武艺高强,身手矫健如飞。
看惯了现代建筑的宏大呆板,再回首古建筑的宫宇屋檐,心灵便会获得一种宁静,一种感悟,一种超脱。宫殿建筑的檐,富丽严谨;亭台楼榭的檐,小巧飘逸;普通民居的檐,静谧朴拙。檐又负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汉代的檐古朴有力;盛唐的檐雄武雍容;宋代的檐精巧华奢;明清的檐恢宏内敛。檐有檐的性格,檐有檐的灵气,檐有檐的内涵,檐更有檐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