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闲话*中秋总第2562期 >2013-09-15编印

传说中秋
刊发日期:2013-09-1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但是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是在宋朝开始盛行起来的,到明清两朝已与元旦齐名,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最为宗教的传说,则源于月亮崇拜,古人惊异于月亮运行同生生不息人间和季节变化犹如神祗相系,因此祭月就成了祈祷治自然,安社稷的一项重要祭祀活动。《周礼》记载,我国周朝时就有中秋之夜击鼓赋的习俗。
  让人心动的传说则是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口碑相传,人们记忆最深的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她的名字甚至被用于命名中国的登月火箭。可见,嫦娥奔月的传说在现代终于实现。
  此节不改八月姓氏,却是名号多有变化:称“仲秋”,曰“八月节”、“八月半”、“月节”、“月夕”,别称“团圆节”。《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节日起源,大多传说美好无比。周朝就有拜月仪式。晋朝已有中秋赏月的记载。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神话传说流传久远。
  日月这两大天体,在古人的观念中代表着世界的两极。据专家研究,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礼俗。“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奉日为太阳之神,奉月为太阴之神,阴阳为万物之本。日月分别为阳和阴的代表,在时间上分属日夜,季节上分属春秋,月属秋。月又主周天星宿,祭月也是祈祷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祭祀。《周礼》记载,我国周朝时就有中秋之夜击鼓赋诗以“迎寒”的活动,周天子每年秋天都要举行“夕月”仪式。
  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大约是在唐代。传说唐太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在宋代,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闾里儿童,连宵嬉戏”,玩月游人,达旦不绝。而文人吟诗作对的雅兴就更高了。
  到了明清,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中秋上升为与新年、清明、端午并重的民俗大节,节俗活动丰富多彩。
  各朝帝王显然利用了这一民间赋予天象神意的节日,现在共和国的首都北京,月坛就是明清中央政府祭月的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