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院】(yuàn)
“院”,形声字,从阜,完声。《说文·阜部》:“院,坚也。”《说文》认为“院”为坚固之意。“阜”为土山,代指一定的范围;“完”为完整。“院”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范围内,有一定的建筑物或可以建房舍的地方。
《增韵》:“墙曰院。”可理解为:“院”是有墙垣围绕的空地。“院”字从“阜”表示将“院”包围起来的土墙建筑,而围墙之内包括人所居住的房屋、畜养家畜的棚舍和日常活动的足够空间等,俨然是一个完整的小世界,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院”是庭院、院子。古代住宅以主房屋为分界点,根据住宅的大小,将“院”划分不同区域,称为前院、后院、偏院或内院、外院,又或者是东院、西院、南院、北院等。“完”是完成。“院”也表示供在一定的时空内完成相应任务的处所。
如完成学业的处所为“学院”,完成科研任务的处所叫“科学院”,完成戏剧演出的处所叫“戏院”等。又如用以审判的“法院”,用于就诊的“医院”等。
北京城里的“四合院”是保留至今最具有中国特色的院式建筑之一。“四合”指的是东南西北四方朝向的建筑格局,四方合一,整体为一个方形。根据居住者级别的不同,“院”也不尽相同。最大的“四合院”属皇城故宫。
“院”还特指佛、道庙宇。一般道庙曰“观”,佛庙曰“寺”,它们也称“院”。所以也有“道院”、“佛院”的说法。
“院”还是官署的名称。这是由于政府部门在行政上相对独立,并有专门的办公场所而得名,体现了“院”的完整性。像古代的枢密院、督察院,现在的法院、国务院等。古代宋辽对峙时期,北方的辽国出于扩张的需要,在官署上整体分为北、南两院:“北院”以国制治理契丹人,“南院”则以汉制治理汉人。
由官署名称引申,“院”也指特定领域的专门场所。如古代有书院、画院,是指古代的地方学堂,相当于今天的学校、学院。书院的地点通常选择在山水俱佳、清雅幽静之处,以有利于读书学习。所以,有名的书院大多位于山水秀丽的地方,如湖南的岳麓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雎洲的雎阳书院(又名应天书院)和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它们并称为宋代四大书院。书院的兴盛同时带来了人才上的繁荣。位于南京城东南隅、秦淮河北岸的江南贡院,就是因为参考人数的不断增多而不断扩建,最终成为了全国最大的考场,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均为全国考场之冠,明清之际盛极一时。
古代科举主要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等级,“贡院”就是地方省一级乡试的专门场所。而院试的级别则为最低,参考者都是第一次参加科举的童生,所以也叫做“童生试”。考试由当地县衙负责,这个“院”则是小县府院,属于官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