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8月,我收到了太原二中的录取通知书。在当时,能考上初中是一件高兴的事。
然而,我和父母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反倒是陷入了两难之境!本来,家境贫寒,度日艰难。缘由先是父亲在帮他人救火时跌伤,腿留残疾,基本失去劳动能力。之后母亲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为了这个家,为了我们,夜以继日地纺线织布,谁料屋漏又遭连夜雨,母亲积劳成疾,一病几年,为治病,家里几乎到了一贫如洗的境地。
就在这样的窘境下,我又收到了太原二中入学通知,这入学的学杂费、书本文具费,如何筹齐?以后每月的伙食费又怎样解决?全家人看着通知书一筹莫展,。尽管我非常想继续升学,但是面对家庭的窘境,病残的父母,我只有下决心,放弃升学,挑起家庭重担,减轻父母负担。当妈妈知道我要放弃升学时,痛心地哭了,她抱怨自己的身体不做主,耽误我的学业。而父亲坚决不同意我弃学,他坚定地表示,就是砸锅卖铁、沿街讨饭,也要供我上学。于是我们三人哭成了一团!
为了凑齐上学的学杂费、书本文具费,妈妈首先提出要卖掉与她相伴十几年的织布机。然而,当买主来抬机子时,她却坐在机座上,不肯离去。嘴里还断断续续地说,我的病会好的,我还要织布……妈妈不忍心啊,也不情愿啊,可……,看到此情此景我们都流下了心酸的眼泪,眼睁睁看着买主搬走了织布机。
为了我上学,家里变卖东西的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了。大家都深表同情,乡亲们有的主动借给一两元钱,有的送来几颗鸡蛋,让我路上吃。与妈妈搭伙织布的大娘,送来一丈多粗布,给我添了床褥面子。村南头的韩大叔送给我一床山羊皮褥子,给我隔潮挡寒。姐姐把她积存了多年微薄的私房钱也给了我,特别是舅舅,尽管家境比我们家也好不了多少,也硬凑了几元钱给我。在亲戚朋友、乡亲们的热情帮助下,我终于凑齐了入学的费用,准备好了入学衣被用品,眼下的问题解决了,全家人脸上露出了笑容。
转眼开学的日子到了,我背着行李,带着亲人们的期望和乡亲们的祝福,步行六十余里,到了古城太原县,踏进了太原二中,开始了新的学业。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每当回忆起这一段往事,心里就会有一股暖流涌起,每当想起这一段往事,又让我感受了如山的父爱、享受了似海的母爱、体验了血浓于水的姐弟之情、体会了无私的同村之情、感悟了殷殷的亲友之情……
感谢亲情!感谢友情!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