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山水*之间总第2553期 >2013-08-25编印

著名古刹显通寺
刊发日期:2013-08-25 阅读次数: 作者:韩玉林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在耸入云霄的灵鹫峰山脚下,在巍峨壮观的五台山大白塔北侧,坐落着一座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院落宽敞,建筑独特的古刹。这里殿宇奇伟,松柏苍翠,环境幽雅,它就是名扬四海,历史悠久的显通寺。它是五台山最古最大,格局最为完整的一座寺庙。它雄踞于台怀镇寺庙集中区的心脏地带,为五台山的“五大禅处”和“十大青庙”之首,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清凉山志》载,显通寺为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东汉永平年间兴建,它与洛阳的白马寺同为我国最早兴建的两座古刹。当时兴建的时候,叫大孚灵鹫寺。北魏时进行扩建,置12院。因寺前有花园,改名为花园寺。唐太宗又重建,改名大华严寺。明太祖朱元璋又重修,赐名“大显通寺”。现存建筑为明清两代所修,寺宇面积4.4万平方米,拥有各种建筑400余间。中轴线上殿堂7座,从南到北,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楼。这些殿宇巍峨壮观,左右对称,两厢配殿严整齐备,斋堂禅院保存完好。
  大雄宝殿是显通寺的主殿。该殿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占地888.6平方米,面阔7间,周围有108根大木柱,承托整个殿顶屋架(墙体不承重),是五台山最大的一座大雄宝殿。殿内佛坛上塑有3尊高大的佛像: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药师佛,右为阿弥陀佛。三佛背后,中为骑朝天吼的观音菩萨,左为骑狮子的文殊菩萨,右为骑白象的普贤菩萨。大殿两侧分布着典型的汉传佛教18罗汉。殿额高悬康熙御笔“真如权应”木匾一块。我仔细观察,佛前的地面十分宽敞,布满了跪垫。经案上佛灯高照,宝鼎焚香,摆放着各色供果,敬有美丽的绢花。东面的经案上还摆放着鼓、磬、铜钟、木鱼等佛家乐器。殿内光线幽暗,幡幔高悬,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这里不仅是本寺僧人早晚功课活动的场所,而且也是举办盛大佛事活动的场所。
  无量殿是外观呈欧式二层楼的宏伟建筑,面宽28.2米,进深16.2米,高20.3米,全部用一块块青砖砌筑而成。殿内3个拱洞相通,中间大,两边小,无梁无柱,结构奇特,故人们又叫它无梁殿。殿内壁上有走廊一圈,有梯道可上。且在走廊的任何一个部位,均可看清全殿面貌。整个建筑形制古朴新颖,雕造工艺精湛,尤其是殿顶藻井,砌刻精巧,华美富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个砖构殿堂,已历经400多年不动摇,堪称是砖砌建筑中的稀世瑰宝。殿内中间供总高4.7米的铜质卢舍那佛,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其背后盘坐着一个胖胖的大肚弥勒佛,敞胸露怀,表情生动。东间置8角13层密檐式元代木雕塔,西间供药师佛,均为不可多得的文物。
  从千钵文殊殿后拾阶而上,我们到达了清凉庙高处。这里耸立着5座美观秀雅的铜塔,同其上妙峰祖师建造的铜殿,构成了显通寺的一处气韵高华的景观。这5座铜塔,原为本寺僧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所铸,它暗喻五台山的5座台顶,像征文殊的五智。它形制奇特,工艺精致,各具特色,犹如5朵金色的莲花,令人赏心悦目。其中东北、西北两塔,为明代万历年间遗物。高8米,8面13层,亭亭玉立,玲珑剔透,上面布满了佛像,作为17世纪我国铸造艺术的代表作来看,它是其中的精华。中间的3座是1992年8月补铸的,造型美观,挺拔俊秀。铜塔之上方就是世界所稀有的铜殿,金光灿烂,卓雅不凡。这座青铜建筑物,高8.3米,宽4.7米,深4.5米,是用10万斤青铜铸成的。外观为重檐歇山式,上下两层,内为一室,铸造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殿内供高约1米的铜质文殊骑狮像,宽肩细腰,姿态优美。四壁铸满了铜质小佛像,共10000尊。殿外壁隔扇上,铸有花卉人物,飞禽走兽,结构精巧,光彩照人。它充分显示了明代高超的铸造艺术,是我国铜铸艺术中的一颗夺目的明珠。
  千钵文殊殿中的明代铜铸文殊,五头累叠,紫磨金身,面容娟秀,坐姿雄健。除前面的6臂6手外,左右又各伸出千臂千手,且手中持钵,钵中有佛,突出地展示了大智文殊的无边法力,在五台山堪称一绝。在山门外的钟楼上,有一口明代青铜巨钟,叫幽冥钟。高1.6米,外径1.8米,重达9999.5斤,外铸万余字的佛经一部。据说,一声声敲击,能使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在迷蒙中觉醒。
  帝王们的崇拜,高僧大德的播扬,使显通寺这座洋洋大刹,在千余年中独领风骚。它的每一处殿堂,每一件文物,无不闪烁着古老文化的耀眼光芒,最终成为五台山首屈一指的领袖寺庙,中外瞩目的古刹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