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知】(zhī、zhì)
“知”,会意字,从矢,从口。
“矢”为箭。箭射出,快而准。“口”为出口之言。“矢”“口”为“知”。《说文·矢部》:“知,识也。”本义为认识、知道,并能把知道的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孔子认为:智者虽然很少说话,但一开口就能说到点子上。可见,话不在多,在于精辟。“知”读“zhì”时,通“智”,指智慧。故真知者必有智。
“知”首先是一种感觉、知觉。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知觉是生命的一大特征。《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草木虽有生命但没有知觉,禽兽虽有知觉但没有仁义。与草木禽兽不同,人既有“生”又有“知”,而且还有人情与义理。生活中,人们常常用“禽兽不如”、“衣冠禽兽”来形容那些背信弃义、虚伪狡诈、厚颜无耻、丧尽天良的人。“知”由对事物的认知引申为熟悉、了解。“知己”指彼此了解、情谊深切的朋友。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亲密的朋友心意相通,即使相隔万水千山,也像比邻而居一样。“知己”又称“知音”,古代隐士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他寄托的心思,伯牙称其为“知音”。后来子期病死,伯牙就在他的坟前把琴摔碎,痛心于世上再没有知音能懂他的琴意心声,自己也没有弹琴的必要了。“知”又由了解引申为优遇、赏识、知遇。了解一个人的才华和人品,才会赏识和重用他。《论语·卫灵公》:“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真正的君子不仅要赏识他,而且要委以重任。此外,“知”也有主持、执掌之意。古代官员有“知府”、“知县”,近代官名有“知事”,如今有“知宾”(主管招待宾客的人)。
知道的东西不一定都对人有用,但是有用的东西,必须真正了解、掌握才可以脱口而出。有的人知道不一定说,以谦虚为美德;有的人一知半解便得意忘形,自以为胸怀万象。殊不知,“知”乃出口之矢,一不小心,不是伤了别人,就是伤了自己。
“知道”的人如恒河沙数,而知“真道”、“大道”的人却凤毛麟角。“知”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认识过程。正如《庄子·养生主》中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永远没有边界。世事无绝对,言过必有失。做人应该谨言慎行,该言则言之有物、知无不言;该默则沉默是金,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