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美食*清徐总第2541期 >2013-07-28编印

清徐饮食文化——家常饭
刊发日期:2013-07-28 阅读次数: 作者:下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叶子
   (7)窝窝头:将玉茭面加水和成半稠状,捏成椭圆形面团放在笼屉里蒸熟即是。若将玉茭面发酵后蒸熟切成块,叫黄蒸疙瘩。(8)火烧:有纯白面的、小麸儿面的,有死面的与起面的(发酵了的)。烧时上的油不多,不像烙饼好吃。(9)干面饼:用白面或小麸儿和成面团,擀成圆饼,放在鏊子上,烤住表面,然后放进炉圈里焙熟即成。(10)黄儿:将玉茭面或红面打成渣,发酵后加入碱面。做法与煎饼一样,其区别就是发酵与不发酵。黄儿比煎饼而发虚,吃起来又是一种滋味。(11)闪面粥:在小米稠粥里,加上红面,搅匀、煮熟即是。浇上带汤的菜,吃起来也很好。(12)和和饭:又叫和子饭或菜饭。在小米稀粥里拌上面疙瘩或剔上剔八蛄或放进擀尖尖,煮熟后,搅上调和,即成为又有米又有面,连吃带喝的和和饭。有的人家在里面熬上不少的菜,就叫菜饭了。(13)水煎饼:将茭子连皮磨成粗面(不筛皮)摊成的红面煎饼。
  午饭
  普通人家午饭喜吃面条,而面条的花样可谓繁多。
  主要有:
  (1)剔八蛄:也叫红面剔尖。红面里掺入榆皮面(榆树皮晒干磨成的面)或粘谷草面或豆面,和成不软不硬的面团,放在专制的带握把的木板(称剔八蛄儿板只)上,用铁筷子踢到水锅里,呈两头尖的短面条,所以叫剔八蛄。
  (2)捺炤只:也叫河捞面。比做剔八蛄的面再软些,加的榆皮面再多些,用木制的捺钵(钵中间有压面圪洞,洞底钉有铁片制的出面孔,另有一个粗细大抵与压面圪洞内径相同的压面木芯,还有个挤压面的杠杆)把面团塞入压面圪洞,用杠杆压木芯,即把面团从铁片底座的出面孔中压入水锅中,呈细长的圆形(也有扁形的)面条,比剔八蛄细,好咬好吃。
  (3)蘸片只:又叫蘸尖尖、拖叶只。用红面、豆面掺和起来,打成半稠状面浆,把菜切成寸余长的菜片蘸上面浆入水锅煮熟,或把菜块投入面盆搅和,使菜块通体蘸满了糊,用筷子一次两三块夹入锅中煮熟也可。然后捞入盘中蘸上佐料调和,吃起来酸辣爽口,是绝大多数人喜爱吃的饭食。能够做蘸片只的菜很多:玉谷叶、白菜、青菜、豆角、山药蛋、茄子等,野菜中的甜苣、茴条、扫帚茴、苜蓿、苦苣等均可。蘸料可随人喜好而制,如葱姜蒜盐醋炒的调和、
  西红柿炸酱等,简单的用醋调蒜泥也行,同样挺有滋味。据悉,这种作为家常便饭的蘸片子制作技艺于2009年7月已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资文化遗产目录,并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4)剔尖尖:用白面,或白面、红面、豆面三合一,和成比剔八蛄面再软一些的面,放在铁制的剔尖板上,用铁筷子剔入水锅里煮熟即是。(5)擦尖尖:红面加榆皮面、或红面与豆面两样面,或只用豆面,和成不软不硬的面团,用面擦只(割有长条状擦架子,架子中间,装有铜叶子或铁叶子擦板,擦面时,将面擦子架在锅沿上)擦入水锅里,呈扁长形面条,这种面吃起来软和,适合牙口不好的老年人吃。(6)包皮面:和一块红面团与一块白面团,将白面块拍扁,把红面块包在里面,压在案板上用擀面杖擀开成片,再切成条,成为外白内红的面条。这是在白面不多的情况下,粗细粮搭配所创造的一种饭食。人们称它为“银裹金”,吃起来也很劲道。(7)擀尖尖:又叫手擀面。用纯白面面团擀成片,切成条即是。(8)揪片只:把手擀面的面片,切成宽带,用手揪在水锅里煮熟即成。(9)圪朵朵:也叫猫耳朵。用荞面、白面都行。将面团先搓成小指头粗,三四寸长的圆条,再切成或揪成指头大的小块,然后用大拇指指肚把小块捻成中间空卷曲状的小圪朵,下锅煮熟即可。吃时最好浇以猪肉炸酱,这样,酱汤可以进入圪朵儿里面,使肉香与面香混合在一起,吃起来别有风味。(10)熥尖尖:将茄子、金瓜、山药蛋、西红柿等菜炒好、加些水,烹制半熟,再把擀好的切面尖放在菜的上面蒸熥,熟了后上好佐料调和即成。(11)熥圪搓搓:做法与熥尖尖相同,所不
  同的是将白面切尖尖换成红面圪搓搓而已。红面圪搓搓的做法是,把红面面团先搓成条状,再揪成小块,然后用两手手心将小块搓成一寸左右长、中间宽厚两头尖细的小面食,就是圪搓搓。
  晚饭
  晚饭是一日三餐中最简单的一顿。但不管添摆什么干食,总要熬一锅小米稀粥。这稀粥是除小米外还要加上浆豆、黄豆、豆瓣及南瓜、红薯等。熬时,先以大火爆煮,后改小火慢攻。要熬到米开花、豆绵绵、汤呈淡黄色而且糊联联的才成。这米汤喝来甘香、容易消化,很有营养价值,是我县河东地区一年四季不离口的汤食。这顿饭添摆的干食多为早上剩下的或新做的饼子、火烧、窝窝、煎饼等。有些上年纪的老人,只喝稀饭不吃干饭,是怕“积了食”。此外,晚饭还有用白萝卜佐餐的习惯,有民谚:“多吃萝卜好消化,不求先生开药方。”但是,如果是农忙季节,那就得把晚饭吃结实,甚或需加肉食、鸡蛋等。
  河东地区一日三餐吃菜不多,中午捞上一大碗面饭,只舀少半勺子菜或浇点葱花汁汤就行,可吃完饭总得喝大半碗面汤,说是“原汤化原食”。早晚饭更是一家人只切一碟咸菜或酸菜也行,把菜只当是个配搭,为的是调剂口味,多吃一些饭而已。而在河西果木蔬菜区正好相反,吃的菜多,吃的米面少。
  待客饭
  清徐人好客,但凡有客人上门总要备上好酒好菜与白面款待。即便是贫穷人家也要想办法借点吃食给客人吃。平素间来三、两个人,切一盘咸肉,自做碟凉菜,不管来者喝不喝酒,酒壶酒盅总要摆上。主食一般是白面剔尖、小拉面、擀尖尖,但绝不能吃白面揪片只,因为人们称揪片只是“比斗(即挨打)”,所以不能打客人“比斗”。若是贵重的客人来,时间也来得及,就给包饺子吃。大宗项的待客是赶会唱戏,这就得提前准备下酒的盘碟肉菜外,主食多是馏米或油糕。
  馏米:主要原料是软米(即糜子碾成的米)与红枣。提前好几天就得把软米泡水发酵。
  蒸馏米前,先将发酵了的米用清水涮尽直至没酸味了,再用开水泼醒,叫“翻浆”。然后把翻过浆的米与煮熟压扁后的红枣分层装盛在专用的霁蒯里,用大火蒸上几十分钟,到半熟时,坐一壶开水均匀地倒进去,叫“下封”(河西地区叫酒量)。下封后再蒸一阵子,到米熟枣绵就行了。经过如此蒸气热焖,米吸收了枣的色和味,枣吸收了米的香和粘,二者粘合在一起,看去黄晶晶,闻见香喷喷,吃起来甜盈盈,真是黄河饮食文化中色香味独特的一种食品,成为我县境内办红白喜事、款待宾朋、节日改善的最佳饭食。
  油糕:将软米面蒸熟后的面团,揪成小块,揉圆压扁,包上用红枣、豇豆、红糖、玫瑰制成的馅子,即成圆饼状的生糕,经过油炸即成油糕。这样就把软米面的粘、红枣馅的甜、油炸过的香汇为一体,吃起来香软可口,十分好吃。
  馍馍:如果待客要上席面,有炒烩的荤素菜,那么主食就是馍馍了。馍馍是人们常吃常见的食物,这里不多赘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