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朋友,别来无恙!
于我而言,这一次的“又见平遥”,仿佛是冥冥之中的一次邂逅。去年8月,一企业年会,邀我同往,有幸首赴平遥。幸甚,我因缘入住平遥云锦城,因缘邂逅了一位茶功夫极好、商功夫叫座的江南女子林宝凤。我们俩,一见如故。在这样一处古典风雅的晋商老院中,将除去开会之余的所有时间,单单做了一件现代版“古道”女人最热衷的事:关上门,化好妆,打开镂空檀香扇,挂上额头一串珠,点上眉心一点红,摇动耳坠两弯月,摆出刚刚“淘”来的地道平遥推光漆首饰盒,搜索出记忆中各种古典的、怀旧的唐诗宋词中婉约派女子经典造型,相互为彼此当摄影师,美美儿咔嚓了一大堆“民星照”,美美儿穿越了一回平遥古城,美美儿畅享了一回晋商遗风。
今年七月,正逢庆祝建党92周年,也正是山西首届文博会闭幕之际,我,《又见平遥》。平遥,如一位老朋友,在那里等着我。仿佛有一次心灵的契约。我于平遥,平遥于我,到底有着怎样的一份渊源呢?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这一次,到这里来,又见平遥之际,走进大型实景剧《又见平遥》。
用嘴巴咬一个爱的“印章”
哗哗的水,一次生命的洗礼,一次凤凰涅槃的洗礼,洗出生命的乐章,洗出绝美的爱;深深的印,一腔刻骨柔情,一洗万丈红尘,浓缩千言万语,用嘴巴咬一个圆圆的期盼,咬一个深深的齿印,烙上心,刻进骨,伴着那远行的人儿……
这是《又见平遥》实景剧开场“镖师洗浴”的一个场景。清朝末期,平遥城票号东家赵易硕抵尽家产,远赴沙俄誓死要保回分号王掌柜的一条血脉。同兴公镖局232名镖师与赵东家一道同往。
出行之际,年青的镖师与热恋中阿妹依依惜别,一个个跳入浴缸接受洗礼。剧情以优美的舞姿,通过哗哗的清水,绕指柔的神态,将观众带入一场离愁别恨的悲壮中:爱,无需语言,只一个滚烫眼神便可熔化千古;爱,无计释怀,抱手臂咬一个深深齿印伴郎出征。无数的往事依依,无数的来日相思,无数的离肠寸断,咬的人入心入肺,被咬的入骨入髓,世界情,人间爱,最为真时,无以倾诉,于是乎,化作那无奈的一咬,咬出她今生来世名花有主,咬得他今生来世尘埃落定。
这一咬,胜过千言万语,咬在汉子的身上,疼在女子的心上,好一个深深的爱的“红印章”,好一个沉沉的爱的成人礼,穿越平遥古城的历史,将整个剧情引向深入。
让“灵魂”穿越历史城墙
十年前,在杭州宋城看实景剧,那是第一次震撼,这一次,升级版的震撼。“灵魂回家”是《又见平遥》剧情中又一高潮:七年过后,赵东家本人连同同兴公镖局232名镖师全部死在途中,而王家血脉得以延续。这一场景没有正面表现镖师的死亡,而用城墙上的魂魄来表现镖师的精神和灵魂,极具象征意义。
像迷宫般,突然之间漆黑一片的空间里,一堵墙上奇迹般地出现了许多洞门,那些镖师穿墙而出,他们“飘荡”的灵魂,像迷失的孩子,叙述着自己的经历,他们期待回家,难忘家里每一处成长的印记和亲人。他们说,想吃家乡的那碗面;他们说,那棵大树下的蛐蛐要喂食啊;他们说,那个等他的女子咬下的牙印还在呢;他们说,他们也好想好想回家啊……两百多条人命,为了一条血脉的牺牲,那是多么的悲壮。突然间,使人泪流满面,感动于这历史,感动于这情怀,感动于这古城魂灵走过的心路历程。
又见平遥,穿越时空,让观者的人性之魂,在隧道中穿越,回家。
以热血煮一碗滚烫的面条
我是谁?到哪里去?《又见平遥》中的“面秀”场景,是该剧的大结局。面,那馋断肠子的一碗面,从字面上理解,本身便蕴含着“见面”之美好向往。一张张桌子上摆放着的全都是雪白的面粉,50多名舞蹈演员一跃而起,冲上面板,深深俯首其中再陡然高高扬起,轻轻将其捧起又缓缓从指缝流淌,那一刻,流淌着的面粉,流成一段段往事,流成一丝丝柔情,流成一条历史长河,将你我他卷入其中。那一刻,忘记了我是谁却突然间懂得了谁是我;那一刻,忘记了自己要到哪里去却又明白了自己要到那里去。那一刻,与所有的观众被导演导入剧中,是观众更成为群众演员……
山西面食甲天下,三晋儿女真性情。以热血,煮一碗滚烫的面条,虔诚祭祖;以热血,煮一碗滚烫的面条,诠释乡情!
惑了,到历史的街头去寻找前世的自己聊心事;困了,让疲倦的灵魂去生命的摇篮里荡秋千。作为女性,我,心甘情愿拜倒在艺术织锦的“石榴裙下”,这位女子,名叫王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