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文史*天地总第2538期 >2013-07-21编印

每周一字
刊发日期:2013-07-2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息【息】(xī)
  “息”,会意兼形声字,从自,从心,心亦声。
  “自”的甲骨文是鼻形;“心”乃心脏、心理。小篆古人认为心与鼻息息相通,《说文解字注》:“自者鼻也,心气必从鼻出。”“自”“心”为“息”,表示心气从鼻而出。《说文·心部》:“息,喘也。”本义指喘气、呼吸。进而指呼吸时进出的气,如鼻息、喘息、叹息。“息”是呼吸的延绵,代表生命的存在与延续,故而引申指儿女,如子息。又表示利钱,如利息、利率。
  “自”又为自己、自我、自身,也为自在、自觉、自由;“心”为心情、心态、心绪、心境。“心”在“自”下,意为“息”是将自己的心放下来,不浮躁不安,不游离不定。心沉稳,才能气息平和,身心放松,才能得到真正的“息”,也就是轻松自在。“息”是休息、歇息之意。《广雅》:“息,休也。”现代心理学认为,深呼吸可以缓解紧张的情绪。从“息”的字形上可以看出,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已经意识到呼吸与心理的微妙关系了,现代心理学研究进一步印证了这一事实。
  “休息”中的“息”为歇息、停息、安息。《释言》:“息,安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诗中用每夜都得不到休息形容焦仲卿妻子的辛苦劳顿。人们常用“休养生息”来形容养精蓄锐、蓄势待发的状态;用“自强不息”表示自我激励,努力向上、永不懈怠;用“生生不息”描述事物连绵不断、永无休止地进行下去。
  “息”还表示气息,即呼吸时进出的气。魏禧《大铁椎传》:“屏息观之。”“屏息”是指屏住呼吸。气功修炼中有数息法、听息法等,都是通过有意识地调整气息来改变呼吸节奏,以达到调养身心的目的。对气息的调整,指的是呼吸方法的练习,这也是道家养生的入门功夫。道家认为,人的念头纷繁反复,游离不定,不加控制,不但无法炼就内丹,甚至有损身心健康。为了对散乱的念头加以控制,道家注重调息功夫,力图使心息相依,从而凝神定志。“调息”的基本原理是“气压”。压力不均衡会使得体内的气产生“流动”和“力”的功能,可促使人体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并收到情绪和缓,平心静气之功效。呼吸的形态有:风、喘、气、息等四相,其中的“息相”是呼吸练习时的基本要领,使气息无声无滞,出入绵绵,好像在呼吸又没有呼吸,神气融合,此为真正的“息相”。这种呼吸的方式可以达到气息与神志相依协调,从而使真气往来,这是内丹修炼所必须掌握的呼吸规律。如今,调息对运动员可以达到身心和缓、放松的效果,是完整的运动所不可或缺的。而对于躁动不安、心绪不稳定、压力繁重的现代人来说,调息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