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饭就是普通人家平时吃的饭。这些家常饭在清徐河东地区有俚语:“吃的不好花样多,粥儿、拌汤、擀尖尖、剔拨孤、捺炤只,三样样面剔尖尖,糊糊、窟垒、蘸片只,花儿、煎饼、煮窝窝。一日三餐中午饭最好最实在,早晚饭则干稀搭配,各有特色。
“种啥产啥,产啥吃啥”,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特征。清徐县本县粮食种植主要是茭子(高粱)、谷儿、玉茭子(玉米)、小麦。其次是豆类荞麦等小杂粮。而近山与山区主要栽种果木、蔬菜,粮食很少。因此,以前清徐县居民的饮食以小米、红面、玉茭面等粗粮为主,白面一般只在过节或待客人时才吃,但粗粮饭做的花样却很多,据说,可以十来天不吃重样饭。
上世纪50年代之前,清徐县习惯春夏秋一天吃三顿饭,冬季一天吃两顿饭。在徐沟一带,赶完二月会改为三顿饭,十月会后改作两顿。为便于叙述,将清徐县居民的饮食分为家常饭、待客饭、宴席、经营性的食品、腌菜、野味等几个方面进行解说。
早饭
一般河东地区是粥儿、拌汤或稀饭、窟垒,河西地区为和和饭或菜饭。(1)粥儿:又名焖粥,是用纯小米做的干饭。做时要掌握好米与水的比例及火候,使之锅底焦不了,上面刚正好,不软不硬,米香扑鼻,吃起来越嚼越香,吃上又耐饿,是过去早上常吃的饭。(2)拌汤:用红面、白面、豆面,或是用其中两种、三种配在一起,加少许水,拌成小块或小穗状,成汤,调和好即是,为粥儿的配稀。吃粥儿喝拌汤已成为多年的习俗了。(3)窟垒:又叫不烂子。用红面加少许水,拌成小块,蒸熟后用油炒,叫炒窟垒;面里加点胡萝卜、茴子白等搅拌煮熟,上食盐调料,叫熥窟垒。(4)糊糊:用红面或茭面,先打渣,煮一阵后,再慢慢加面,随加随搅,促成浆糊状,蘸上或浇上调和、西红柿酱,很好吃。(5)煮窝窝:又叫煮疙瘩。用开水将玉茭面和成半稠状面团,用手掌揉成3-4厘米大小的圆饼,揉一个往水锅里放一个,全煮熟后,端下来即成,不用下任何调料,连吃带喝,冬天早上常吃。里面熬一些红薯、山药蛋块儿更好。(6)煎饼:河西又叫煎叶子。将红面、豆面或两样面加水,搅成稀糊状,用勺子舀入专用的煎饼鏊上,用铁铲抹成煎饼,加盖,一分钟后熟了盛起来,即成为很薄的圆形大饼。就上菜或里面卷上菜、或蘸上辣糊糊,挺好吃。或者切成条,用鸡蛋炒出来,成为鸡蛋炒煎饼,更好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