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苗志崇
而立之年,对中医这个古老的职业来说,还是一个非常青涩稚嫩的阶段。而王逸群大夫似乎是一个特例,三十四岁的他总是处在患者群星拱月般的的簇拥下,在清源镇卫生院针灸科三间略显促狭简陋的诊疗室里,墙壁上挂满了新旧不一的锦旗,连柜顶上都随意堆放着患者送来的牌匾。坐在他的面前,能感觉到与他这个年龄并不相符的沉稳气质。在王逸群短短十多年的从医历程中,就已经手病患三万余例,治愈率达百分之八十以上,有效率百分之九十以上。即便是用锦旗中的那些溢美之词来形容他的高超医术也毫不为过,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些红红的锦旗上,还有很多对镇卫生院优质服务的赞誉,透过这些表达热烈的言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这些大夫们在患者心中天使般的身影。身临其境,不由得让人想起了《陋室铭》中的佳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王逸群,山西省原平市人,2003年毕业于山西省医科大学,毕业后进入山西省针灸研究所进修,2005年十月来到清源镇卫生院工作,2006年,镇卫生院开设针灸科,王逸群主持工作至今。短短几年来,镇卫生院针灸科迅速成为我县患者群中的知名品牌,患者口口相传的口碑效应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声誉。成功绝非偶然,作为一名操着普通话、至今还有些清徐方言听不懂的外地人王逸群,这些,不仅是精湛医术的成功,更是其高尚人格的验证。
王逸群是一个单纯得让人难以想象的人,从医多年来,他的交际圈子仅限于患者群中,接踵而至的病患群体、繁重的工作量造成了他长期以来单位、家两点一线钟摆式的生活轨迹。连记者的本次采访,都是应一位康复患者家属的极力邀请而来的。不善言辞、质朴,是记者对他的第一印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毛主席说“世界上最怕认真二字”,或许,就是这种长期的关注,高密度、高压力的工作状态,才造就了今日的王逸群,这就是王逸群成功的第一秘诀吧。
声名鹊起
中西医理论基础与实践方法的差距,使得中医师为人所认可接受,总是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在中医群体中,越“老”越吃香也成为了人们普遍的思维定式。而王逸群是如何跨过岁月的鸿沟,实现中医生涯的这一突破呢?这一切要从2006年说起。
2006年是清源镇卫生院针灸科起步的一年,很多人还不知道卫生院新设了这么一个医疗科目。一天,一位截瘫病人被送到了卫生院,病人来自陕西,在我县一家企业打工,因为遭遇事故,身受重伤,被紧急送到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抢救,命好歹算是保住了,但是下肢却失去了知觉,经过全面诊断,医院认为已经失去了继续治疗的必要。于是办了出院手续,转到镇卫生院进行观察治疗。
因为病情已经被省里的大医院判了“死刑”,病人和企业方已经对病情的改善不抱有任何想法,只是等着病人的身体状况稳定一些,以便家属接回老家。将其放在镇卫生院进行观察治疗,不过是因为这里医疗设备还比较齐全,收费相对低廉,是一个理想的“托儿所”。就在短短的十天中,这位病人的命运发生了颠覆性的逆转。这个后半生被断定将在轮椅上度过的苦命人,在王逸群大夫十天的针刀治疗之后,下肢对外来刺激有了明显的痛感。一个半月后,病人的腿可以动了,三个月后,病人可以扶着拐杖慢慢走了,四个月后,病人恢复了正常行走的能力。
疾病治疗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四个月,镇卫生院的大夫们细致地观察病情,体贴入微安抚病人情绪、照顾病患生活,王逸群先后在病患身上扎了两千多针。患者在恢复行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做了一面红红的锦旗,挂在了针灸科的墙壁上。
平民大夫
“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说的是人们对人生大事的看法,同时也代表着对医疗方面的某些观点。而王逸群和他的针灸科却是一个例外,普通治疗一次不过几十元,即便是复杂的疗程,治疗费用也超不过一千元。这些,大大减轻了患者看病时的负担,极佳的诊疗效果、优质的服务水平、低廉的收费标准,为他们带来了大量的患者群体。
低门槛并不代表低水平,在平时的诊疗过程中,王逸群和他的同事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以西医的精确诊断、解剖学基础来配合中医的治疗。在王逸群的临床实践中,采用了大量的新式疗法——新九针疗法、埋线疗法、小针刀疗法……这些疗法疗程短、疗效高、复发率低、操作便捷、随治随走。一些劳损性的疾病,如腱鞘炎等,一次即可治愈。
王逸群治病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肯开药。那怕是看起来必备的一些辅助药物,他也是能省则省。对此,王逸群解释说:“中医的理论基础,就是在病患处给予一个良性的刺激,调动人体自身正常的修复机能。”话虽如此说,但对一位靠着医疗工作来养家糊口的大夫来说,这种内涵,不是医学技术能解释得清的了。
我们自己的大夫
“针灸科的大夫是我们自己的大夫,对待我们就像亲人一样。”接受采访的刘大妈如是说。针灸科三位医生,王逸群、赵晓庆、武俊铃,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岁左右,却是很多中老年患者的知心人。总有人“不经意”地过来看看他们,提着各家地里的特产,水果、蔬菜等,就像平时出门走亲戚一样,如何拒绝这份沉甸甸的热情成了大夫们的头疼事。这些,都是他们平时点点滴滴耐心细致的工作换来的。
行业特点的缘故,针灸科面向的患者群体大都是各种慢性病、多发病、慢性劳损性等疑难杂症患者,用王逸群的话来说,“经常有在别的地方治不好的,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我们这儿就诊。”这些疾病大都集中在中老年群体中。“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由于长期的病痛折磨,很多患者的心理状态极为复杂。“脾好医、气好医、脾气不好医。”而王逸群、赵晓庆、武俊铃三位年轻的大夫,每天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群体。
年近七旬的刘大妈至今还记得她第一次去镇卫生院针灸科接受治疗的情景。“年轻的大夫们扶着我坐下,帮我脱了鞋,脱了袜子,扶着我躺下,轻声细语地问我身上哪里不舒服。”也许是心理作用,被重度骨性关节炎折磨了四十多年,关节已经严重变形、增生,无法下地行走的刘大妈,第一次就感觉好多了。反复治疗了多次之后,刘大妈的一家子都成了针灸科的朋友,现在的刘大妈不仅可以下地行走了,还多了个经常串门的好地方。“特别和气、特别亲切、特别体贴!”
红红的锦旗挂满了针灸科的墙壁,每一幅锦旗的背后都有一串感人的故事和一群被感动了的人。
这是一次不平凡的采访经历,笔者在此记述王逸群和镇卫生院针灸科的故事,是一个被感动着的过程,也是一个传达感动的过程。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们的妙手回春的医术,也不是摩肩接踵人数众多的求医问药者,而是王逸群他们用责任感和爱心搭建起来的这条充满医患之间温情的桥梁。这座桥梁,不仅是王逸群和他的同事们事业与人生曲线的完美融合,更是对尘世中浮躁心灵的一个极佳的借鉴,简单、平实、责任、付出和收获,一尘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叶一菩提,世界就在我们手中,难道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