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县域*采风总第2529期 >2013-06-30编印

县妇联架起爱心“春蕾桥”
刊发日期:2013-06-30 阅读次数: 作者:曹志杰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曹志杰
  “春蕾计划”是全国妇联与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于1989年开展的,旨在救助贫困学童的大型社会公益活动。我县妇联充分发挥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配合省妇联所属的《生活潮》杂志社开展这项活动,为我县因病致贫家庭和发生意外事故家庭中贫困儿童架起了一座爱心桥。6月26日上午,《生活潮》杂志社的总编王丽峰带着杂志社的编辑、记者一行9人来到我县,与县妇联全体党员干部共同开展了爱心“春蕾桥”活动。
  “一对一”资助彰显爱心
  6月26日上午,来自马峪乡、东于镇、孟封镇等地的9个一年级贫困儿童在家长的带领下来到了县妇联。同时,《生活潮》杂志社的9位编辑、记者也来到了这里,他们每个人都与这些儿童结成了“一对一”的帮扶对子,亲切地称受助的贫困儿童为儿子和女儿,除了捐助在坐的孩子们每人二百元外,还亲手将自己带来的崭新的书包和衣服交到了他们的手里。会议室里顿时溢满了爱的气息。这些孩子都来自单亲家庭,大多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他们有的是父亲因车祸而亡,由母亲抚养;有的是母亲病亡,父亲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照顾;有的是父母离异,母亲改嫁,父亲外出打工。总而言之,他们都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爱或母爱,不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编辑、记者们的资助就像雪中送炭一般,给孩子们的心灵带去了安慰。他们看到这些可怜的孩子们,心里也不好受,只想借自己的微薄之力给孩子们带去一点点关怀,能让他们在失去父爱或是母爱之后,依旧能感受到不一样的温暖。
  实地走访带去慰问
  和9个孩子结完对子后,县妇联全体人员和杂志社的同志们又来到了马峪乡西马峪村张淼的家里。懂事的张淼一直微笑着面对大家。她是由杂志社的石磊编辑“一对一”资助的,当石磊将自己带来的新书包、书本等物交到她的手里时,懂事的张淼对她表示了感谢。孩子一句质朴的“谢谢阿姨”让石磊感到格外的欣慰。张淼的父母离异,爸爸在外打工长年不回,她只能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张淼一直很懂事,不仅品学兼优,而且有一颗阳光般的心灵。我们来到她家之后,始终都能看到她的笑脸,大家都被她的这种阳光般的心灵彻底地打动了。张淼的老师和校长也来到了她家,向大家介绍了她的详细情况,对孩子在学校的优异表现交口称赞,大家也都为她感到高兴。最后石磊给张淼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希望能和孩子保持联系,以后常来看她。
  离开张淼的家里,县妇联和杂志社一行十几人又来到了东于镇水屯营村的贾孟轩的家里。她的爸爸因为车祸而永远地离开了人世,爷爷眼睛失明,奶奶是一个哑巴,生活的重担全落在妈妈一个人的肩上。妈妈靠着帮村里的人种地而得到一些微薄的收入,一家人艰难地生活着。大家都为他们家的情况而感到难过。贾孟轩是由杂志社的编辑杨莉君“一对一”资助的。她的妈妈一边流着泪,一边向大家介绍家里的情况,同时对大家表达了真挚的感激之情。贾孟轩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对大家的到来表示了感谢。杨莉君同样给贾孟轩留下了她的联系方式,也希望能和孩子一直保持联系,以后常来看她。
  这次爱心“春蕾桥”活动,县妇联共为我县11名贫困家庭的孩子们架起了爱心桥,力争让他们能像正常的孩子们一样生活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的关爱之中。同时,县妇联向受助的孩子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希望他们珍惜编辑、记者叔叔阿姨的爱心与善心,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自强不息,在成长中奋发有为。
  这次活动不仅是对11名贫困儿童的救助,也是对11个困难家庭的支持,更是对扶贫济困、捐资助学良好社会风尚的一种弘扬,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文明清徐的生动实践。希望受到捐助的孩子们能时刻铭记党和政府的真情关怀,牢记爱心人士的深情厚谊,常怀感恩之心,永葆进取之志,刻苦学习,追求真知,用知识改变命运,用奋斗成就未来,使爱心之火常燃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