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款款*心曲总第2523期 >2013-06-16编印

相约2013
——高中毕业40年同学聚会感言
刊发日期:2013-06-1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韩玉林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40年弹指一挥间。今年恰逢我国改革开放35周年,我们和共和国一起走过,因而清徐县吴村中学高四班师生联谊会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望着满头白发的班主任老师赵鉴湖及46个老同学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回想起1971年春节后,报到时看到“欢迎新同学”标语时的激动心情。这是文化大革命中的第一届高中生,是在特殊年代汇集到一起的特殊群体。这批学生入校时,年龄参差不齐,最大的已20岁,最小的只有16岁。想当初,我们这些不谙世事的懵懂青少年,在相同的压力下挣扎求索,在艰苦的条件中成长成熟,风华正茂,豪情满怀。曾记得当年睡过的大通铺,一个宿舍十来个人,晚上铺上被子翻跟头;曾记得一个月7.5元的伙食费,排着长长的队吃上一碗“红面河捞”,依然津津有味;曾记得在教室里孜孜不倦的学习,同窗苦读,为了延长学习时间,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制的煤油灯;曾记得在整洁的大操场上,跑步做操,课外活动生龙活虎锻炼身体;曾记得到校办工厂学工,到黑岔村学农,到西高白治理方山河……
  看今朝,同学情谊最真,师生感情最深。40年走过,我们每个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不变的是当年的友谊,相互间的坦诚,是打不破的信任、了解和支持。无论是当年的大姐姐还是小弟弟,大家都有一个相同的感觉,当我们走上社会,在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后,在经历了世事的沉沉浮浮后,才发觉吴村高中的岁月和同学之间真诚、质朴的情谊,如同一首深情的歌,悠远而回味无穷。
  40年不算短,如今,这些人已到了生命的秋天。记得在学校时,吴中高四班就人才济济,卧虎藏龙。不论期末考试总均分,还是学校召开运动会、文艺比赛等,高四班始终名列全校前茅。现在,同学们更是遍布社会的各行各业:有的同学致力于行政,崭露头角,成效显著,光宗耀祖;有的同学随着改革的浪潮,充当了商海的弄潮儿,靠自己的勤奋和智慧,经营企业,发家致富;有的同学从事教育工作,已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为祖国培养着栋梁之材;有的同学由于社会形势所迫,提前下岗退休,开始安度“晚年”;还有的同学终身留守在家乡的热土上,默默无闻,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家乡的建设。这些人没有辜负时代的重托,一个个都成了社会和家庭的中坚。他们既是改革开放的最早受益者,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积极实践者。如今这代人已届知天命,他们的子女都相继走过了自己的高中阶段,并进入社会,可是这代人的高中情结,却永远挥之不去。
  我在老师和同学的发言中,捕捉到“感谢”这两个关键词。首先感谢这个时代,给了我们这样的机遇;其次感谢我们的老师,用辛勤的汗水培育我们成长;再次感谢同学中的热心人、慷慨解囊的出资人,精心组织了这样一次难忘的聚会。当然,最应该感谢的还是我们伟大的党。正是由于党中央的高瞻远瞩,果断决策,我们才能在1971年的春天,走进美丽的校园,开始了我们“春天的故事”。
  望未来,让我们手牵手,共同追忆温馨的昨天,走好充实的今天,奔向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