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文史*天地总第2523期 >2013-06-16编印

刊发日期:2013-06-1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儒](rú)
  “儒”,形声字,从人,需声。
  在甲骨文中,“儒”写作“需”。“需”字,上面是“雨”,字形为人在雨中。“儒”字本义有二:一是沐浴斋戒。沐浴是古时祭祀、司礼前的准备,沐浴斋戒表示对上天、先祖的虔诚和尊敬;二是祭祀求雨。两种意思都与祭祀有关。“需”加上“人”字成为“儒”,可见“儒”是从事祭祀的人,是被视为能与神灵沟通的人。《法言·君子》认为:“通天地之人曰儒。”古人相信术士、巫师可以感知天神,故主持祭祀一职通常由这类人来担任,这就是“儒”最早的涵义。《说文·人部》:“儒,术士之称。”本义为术士,即从事巫术和占卜的人。
  春秋后期,“儒”开始从祝、宗、卜、史中分化出来。由于儒者熟悉诗书礼乐,所以专门从事教育活动。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庶民百姓,皆愿师从儒者,学习知识。后来,“儒”又专指儒家、儒学。“需”又为需要、需求。“人”“需”为“儒”,是说“儒”为人所必需。儒家所推崇的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慧和中庸之道等,是做人之必需。儒家思想因此成为中国数千年的主流思想,至今仍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