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真情*故事总第2518期 >2013-06-02编印

不老青春总是诗
刊发日期:2013-06-0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本报通讯员张卯春
  三年前,女儿给我讲起了艾砂、马乙亚,她说,二老是充满青春活力的诗坛俦侣。后来,我们有了联系。我寄去《清徐老年》,他们则寄来诗刊《稻香湖》。始读二老诗,见到照片,也知道了他们还有诗人的女儿、女婿。但一直未谋面。
  今年四月,在京小住,我用两个小时,从北到南穿过城市,走访了心仪已久的诗人之家。
  因电话联系了,女儿刘荔已在楼下等候,迎入房间的是一位笑容可掬、步履轻盈、仪态优雅白发妇人。她就是女儿所说的“见到她就知道自己有多年轻”的马乙亚。我那点倚老卖老的爷爷辈尊严,在89岁的青春老人面前顿然全无。身材魁梧的艾老近来行动有些迟缓,也探身与我握手问候。
  说话间,走来一位壮汉,边说“对不起,手头有点事”,边伸过手来。
  “王老师?!”我估摸着,当是女婿。
  “王耀东。”
  两句话、紧紧一握,尽显率真之气。山东人、当过兵,噢,加上诗人之豪放,怪不得两鬓斑白也难让人相信年过七旬。我突然想到“小伙子”三个字,他不就是这个家的小伙子么!今天,翻阅其夫人刘荔的诗集,发现一首《都叫他王小伙》,说得应当就是他。
  艾、马有坎坷的人生经历。这对为争取民族解放和新中国建立而鼓与呼的热血青年,刚刚迎来明朗的天空,一场政治风暴猝然而来,受“胡风案”的牵连而被双双发配到小兴安岭劳动改造,一去就是三十年。期间的磨难一言难尽。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平反回京,重拾诗笔。并在臧克家的支持下,办起了《稻香湖》。二老琴瑟相和,写作出版一部又一部诗集,也集合起一大批文人骚客,为中国新诗发展做出了贡献。70年的战争风云和政治风波都未能撼动他们爱的忠贞。他们的爱情传奇,被中国妇女报社评为中国十大经典爱情故事。
  这个堆满书籍显得凌乱的家,用“诗人之家”是不能概括的,除了诗,马老又是散文家、翻译家,王耀东还是书家、画家、文艺评论家,刘荔也是画家,又是音乐家。这么多“家”,和与之而来的精神内涵,是需要细细品味的。
  临了,马老赠我诗集《凹凸情》,这是二老用苦难和爱谱写的炼狱圣歌,并亲笔在扉页题了字。还给我准备了东北、海南的特产。她说,我这一辈子就是重情。王耀东老师也赠书《躲在天堂里的眼睛》,并两幅字。刘荔老师是一本《诗歌画集》。
  刘荔的诗读得少,在回程的地铁上,我简要翻阅她的集子,就被她的诗吸引了。刘荔从小生长在“黑帮”家庭,她的《赠父母》这样说:“你们被历史打入地狱/我一降生/就是一个负罪的人/而今/我已经背叛了/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她的诗寓意深远,一首《扛木头――记忆中的童年》,短短的几句话,表现了父亲的无奈和作者小小年龄肩负的责任:“爸爸/把一个家庭的重量/选了一个小头/放在了我的肩上/他喊了一声/起/――于是/我便开始了/摇摇晃晃的走路。”又如关系到民族命运的《黄河源》:“雪山/流下了/一滴透明的眼泪/变成了/一条九曲回肠的黄河。”她的诗水灵清秀活泼,如《小草湖》,“水走了/小草却跑来了/小草跑来了/拍拍手/笑一笑/看看/我们也是湖。”她的诗富于想像,对风化岩有这样的描写:“有的打坐/有的诵经/有将军/也有士兵/一片众志成城/背影的一面/虽然有点遥远/却是一座座圣母院/一座座罗浮宫。”写朽树返青:“醉卧沙场/一梦百年/听着射来的雨滴/以为是枪声/一下子睁开眼睛/举起一杆绿色的长矛。”……浓浓诗情,在列车行进声的伴奏下飘过太行山。
  一个屋檐下,四位中国作协作家。四位作家,平均年龄79。是诗,焕发了他们的青春。诗即梦,是梦,点燃了他们的希望。
  三年神交,一日初识。在D2003次列车上,写下了一点粗浅的认识。太原站就要到了,回首京华,向各位老师致以美好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