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双良、太钢人的努力下,他们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科学发展,变废为宝。固态废渣变为砖块,液态废水变为“纯净水”,气态废气变为民用煤气,这是何等的伟大啊。
新闻媒体多次报道,全国劳模李双良治理了太钢渣山,解决了污染的问题。那么大的渣山到底治理了没有?现在面貌如何?他又是怎么治理的?新的渣山又是怎么处理的?这一系列的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结”。
实在说,这个“结”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已经萌生。那时,我就读于清徐师范,《太原晚报》夕阳红记者王之保同志当时是我的班主任老师,代语文课,我是学习委员。由于我爱写作,当然王之保老师是我最崇拜的老师之一。1961年春天,我们学校和太原师范搞联谊联教活动,校领导和王之保老师带领我们来到太原侯家巷的太原师范学校。一个农村的孩子初到省城,什么都感到新奇,宽宽的迎泽大街,高高的五一大楼,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太原就是好”的感慨。但让人不解的是在马路上溜达一会儿,脚面上、小腿上爬满那么多灰尘,鼻子里也是黑糊糊的。仔细一看,学校的窗台上也落满了灰尘。一天,我和几个同学逛街,忽然,四五级的西北风大作,霎时西北面的天空灰蒙蒙、雾尘尘。我急忙说:“要下雨了,咱们快回校吧。”这时,一个太原的同学漫不经心、习以为常地说,“不怕,那是太钢的矿渣粉尘。”啊,原来如此。从此,我便得出了一个结论:要炼钢,就必然会产生废渣,有废渣就必然会污染。可钢产量年年上升,污染却消除了?这个“结”我一直没解开。
今年4月20日,《太原晚报》组织夕阳红记者到太钢参观采访,这是多么好的机会啊!我不顾路途遥远,雨雪泥泞,从清徐赶到太原。当参观采访车驶入太钢南门时,眼前豁然开朗:假山,小桥,湖泊,错落有致;流水,凉亭,喷泉,动静结合。水中莲叶待出,岸上垂柳拂面,海棠迎春争放迎客,国槐翠柏夹道点头。白雪树挂,别有风味,为景物更添了一道风彩。啊,这那里是渣山呀,分明是一座公园啊。这时,讲解员说:“这是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景点,叫渣山公园。这里原来是一座几十年堆成的大渣山,占地2平方公里,约一千多立方米,最高达23米。1983年全国劳模李双良退休后老有所为,急民所急,主动请缨,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带领治渣大队,奋战10年,走出了一条“以渣养渣,以渣治渣,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道路。使昔日污染严重的大渣山,变成了今日景色宜人的大公园”。是的,在李双良、太钢人的努力下,他们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科学发展,变废为宝。固态废渣变为砖块,液态废水变为“纯净水”,气态废气变为民用煤气,这是何等的伟大啊。
展厅内,一幅幅照片是李双良、太钢人艰苦创业、敢为人先业绩的真实写照;走廊里,一首首题词是对李双良、太钢人太钢精神、汗马功劳的肯定。于是,我们40多位《太原晚报》夕阳红记者和李双良的塑像合影留念。
至此,几十年的心结终于解开了。我深信,太钢人在建设美丽太原,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一定会再铸辉煌,再立新功。我也深信,我们清徐在转型跨越、建设南部新区的进程中一定会他山之石,为我所用。